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调头西行 专家解读“路径奇特台风”

2025-07-10 11:02:22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于8日上午大角度西折,调头朝着可能登陆的方向行进。“丹娜丝”何时二次登陆?为何路径如此奇特?福建最强影响时段在何时?又将在福建停留多久?针对这些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建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黄美金予以解读。

黄美金介绍,虽然“丹娜丝”被台湾中央山脉“重创”,削弱了低层环流,使其结构松散,但是入海后,它又“重振旗鼓”,当前台风眼区趋于密实,为热带风暴级。预计台风强度维持或略有增强,将于8日夜间到9日凌晨在浙江温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再次登陆,登陆后将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

“丹娜丝”路径奇特原因

“丹娜丝”路径独特,甚至杀出“回马枪”,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气象成因。“丹娜丝”生成初期,因远离副热带高压,且季风不强,所以周边引导气流偏弱,其主要靠内力运动和偏心力向西北方向缓慢移动。5日下午开始,随着南海夏季风涌起,向“丹娜丝”施加了向东北的牵引运动,同时也助力其快速增长至强台风级。7日0时“丹娜丝”登陆台湾岛后,再次入海,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加强西伸,引导“丹娜丝”转为偏西方向移动,直奔浙闽沿海。

登陆后为什么会西折南落呢?黄美金称,这是因为在距离“丹娜丝”1200公里外的洋面上,有个低涡,与“丹娜丝”产生“互旋”效应,使得其西进南折。

台风将再度影响福建

黄美金介绍,随着台风登陆靠近,8日夜里开始,福建东北部地区率先受到台风风雨的影响,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重点影响时段在9日,福建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尤其是中部地区甚至有特大暴雨的可能。风的影响方面,8日闽东渔场最大风力可达7-9级、阵风10-11级,北部沿海可达7-8级阵风9级,9日整体风力开始减弱,平均风在8级以下。

“丹娜丝”将在福建停留多久?据福建省气象台预计,“丹娜丝”将在福建停留20个小时左右。黄美金说,历史上一般台风登陆后在福建平均停留时间约16.9个小时,此次“丹娜丝”停留时间与平均时间相当或略长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台风登陆后,西南季风涌入,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其暖心结构得以较长时间维持。

黄美金提醒,8日福建东北部地区、9日的中部地区和10日中南部沿海地区将有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山洪和城乡积涝、塌方、滑坡等次生灾害。8日到10日部分路段有高等级的交通气象风险,雨天路滑,大家出行要及时关注最新预报预警信息,注意交通安全。中新网福州7月8日电 (龙敏 谢玉丽 郑彬)

共 1 页 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龙敏 谢玉丽 郑彬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受台风“剑鱼”持续强降雨影响 海南国省干线共11处实施交通管制
受台风“剑鱼”持续强降雨影响 海南国省干线共11处实施交通管制
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致三沙市出现强风雨天气 永兴岛日降水量超500毫米
南海热带低压或将于17日前后生成 16日~18日海南将迎风雨天气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在福建漳浦县沿海再次登陆
川渝鄂苏皖降雨持续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逐步向台湾以东洋面靠近
川渝鄂苏皖降雨持续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逐步向台湾以东洋面靠近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最强可达台风级 将于13日白天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最强可达台风级 将于13日白天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
“竹节草”滞留苏皖降雨猛烈 华南等地降雨频繁
“竹节草”滞留苏皖降雨猛烈 华南等地降雨频繁
预计未来三天“竹节草”将继续影响苏皖及山东等地
预计未来三天“竹节草”将继续影响苏皖及山东等地
中央气象台暴雨+台风双预警 多地将有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暴雨+台风双预警 多地将有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台风“竹节草”登陆带来强降雨 杭甬高速紧急排水保障通行
台风“竹节草”登陆带来强降雨 杭甬高速紧急排水保障通行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来袭 上海高速限速、市内轮渡停航
受台风“竹节草”影响 长江江苏段所有船舶已停止航行、作业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复活”来袭 洋山深水港船舶全部安全撤离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热带风暴级)已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登陆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生成 将出现“双台共舞”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生成 将出现“双台共舞”
今年第7号台风“范斯高”上午8时生成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热带风暴级)
今年第7号台风“范斯高”上午8时生成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热带风暴级)
台风“韦帕”逐渐远去影响减弱 琼州海峡客滚船恢复航运
台风“韦帕”逐渐远去影响减弱 琼州海峡客滚船恢复航运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进入北部湾再度发展 海南继续发布风、浪、潮预警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将于19日移入南海北部 海南岛将迎较强风雨
公众如何防御超强台风?海南应急部门指导科学避险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