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园成立,北京市内5所高职学院、15所中职学校和2个企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训、课程教材、师资培养、工匠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下一步,烟台还将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其他产业再组建7个产教联盟。
机制体制变了,职教“活”了。各学校开始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进行了整合,对保留的专业进行“智能+”改造。同时,院校可以进行教职工的交流和学校之间资产的调剂,为专业布局和资源流动打通了渠道。
“一潭死水”变成了“一盘大棋”。
培养模式的准备 从砸掉围墙开始
有了机制体制的保障,一所职业院校如何发展的问题就回到了职业教育本身,也就是怎么办学、怎么办职业教育。
这两年,只要提到职业教育,人们就会想到产教融合这个概念。
所谓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数学题:产+教=产教融合。不过,看似简单的加法在实际操作中却能产生出无数种方式,而又因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记者在威海职业学院见到2018级的连锁经营管理工匠班的学生陈永利时,他正在刚刚开业两周的超市内整理货品,而超市门口则摆着他今天要用的教科书。这个超市就是陈永利及他的同学的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他们上课的地方。上午,陈永利和同学在旁边的房间上课,下午便直接在卖场工作。
其实,这个超市就是威海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的产教融合重点不在“产”与“教”之间的那个加法,而在于“融”与“合”。
“办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就要办以实训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说,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里,大一通常会学习理论,到了大二再进行实训,“我们不能这样。”
吴永刚的想法来自于一次偶遇。
吴永刚有一次在一个酒店遇到自己学校毕业的正在做门童的学生,问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做多久了,学生回答:一年了。
“我们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饭店端盘子,在酒店当门童。但如果一两年、三年后他们还在端盘子、当门童,那我们职业教育就要反思,他们在我们这里接受的职业教育究竟值不值得?”吴永刚说,他希望学生在职业院校里学到的是真本领。
于是,学校开展了一场“砸墙运动”。
从2017年暑假开始,威海职业学院按照“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思路对实训室进行了改造,把以前横亘在教室间的墙体拆除,把小教室变成了大车间。甚至学校的一栋大楼,里面每一层都是按照“轮船”的功能建造的:一层是机舱操作实训室,二层是电路实训室,三层是船舶驾驶实训室,所有船舶相关专业都可以在此实习实训。
“如果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把一个酒店经营好,没有把它管理好,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本事,说明我们的孩子学不到真本领,所以用实践化的教学,既是一个教学载体,更重要的是检验我们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吴永刚说。
有了这样的观念,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有了教学的味道:学校的咖啡馆、酒店等场所的经营服务人员,都由相关院系的学生自己来担任。
有人说,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来了,其实,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我国整个教育链条走向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机遇。在这个机遇面前,不仅职业教育人要做好准备,所有教育人都面临着如何调整、转变进而继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