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女子突发心绞痛 沈阳医生与空乘成功抢救

2016-11-19 14:33:51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医生心声:

医患双方,彼此信任最关键

对于刘先生提到的问题,隋轶十分感慨地说:“我是一名脑科医生,心脏方面虽不是自己的专业,但面对病患需要的时候,还是会挺身而出的,但是患者家属的信任,才是我放心大胆救治的首要因素。”

隋轶告诉记者,在前不久,一名男子在飞机上突发癫痫,上海某医院医生田雨在航班上缺乏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借助两根牙签为患者进行头部穴位刺激,最终使患者苏醒过来。这本是医生运用专业技术挽救了病患,但网上质疑声却不断,比如“这样的治疗手段是拿患者去冒险。”“医生专业不对口,施救的方法能对吗?”“如果抢救失败,医生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面对这样的声音,一些医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不可避免地选择退缩。

“在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会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施救者。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是出于好的意愿去救治帮助别人,如果使对方产生额外的负损伤将不会被追究责任。中国有些地区也有相关的《条例》,但不是法律条文,所以约束力不强。”隋轶认为,身为一名医生,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大多数医生面对急危患者,都会挺身而出,没有时间去想“该不该”。在面对所处环境特殊的这些病患,医生并不是在执业,只是用医术这一本领去为他人提供帮助。这种行为本身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质疑。法律法规应该给予医生更多的保护。同时,医患双方也需要最起码的信任。

健康提醒:

出门带好“小卡片”和急救药

采访的最后,隋轶不忘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在病情不稳定的阶段,尽量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出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配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要能够满足临时一次抢救的量。同时药品不要放在行李箱中,而是放在随身衣裤的口袋里。

此外,建议出门时随身携带疾病的诊断书,或者一张小卡片,卡片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年龄、自己和家人的联系方式、简单的病史介绍。不过卡片上的信息不要写得过于繁琐和杂乱,最好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写下有代表性的关键信息。

“这些年屡次听到航班上乘客突发疾病的事例,尽管机组乘务人员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但遇到紧急情况,若飞机上没有相应的医疗能力,也是相当危险的。因此,还应将更多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引入公共交通工具,这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对医生实施抢救是非常有帮助的。”隋轶表示。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王禹哲

1 2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王禹哲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