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一本写不完的书

2021-02-05 11:37:32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图:《亲亲》杨之光

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  纪伯伦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自然界中的母子

任何生命

都有一个伟大的身份叫做母亲

然而在中国

许多父母都忙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忽视了培养孩子身心健康

2020年1月10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2013-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

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母爱到底有多重要,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给我们一些答案:

恒河猴实验

Harry Harlow的恒河猴实验,也有称作“母爱剥夺实验”。实验中Harry将金属丝和泡沫塑料制成两个母猴模型,模型内都装有奶瓶,并在模型的乳房处露出奶头,然后把刚生的小猴分别安置在两个假母亲旁边,各自从奶头吃奶。

如果幼猴依恋母亲仅是为了满足吃奶的需要的话,那么两组小猴应分别对哺育它们的"母亲"表示依恋。但情况并不如此,两组小猴都愿紧贴塑料"妈妈",由铁丝"妈妈"哺育的小猴只在吃奶时才走近它,一吃完奶就回到塑料"妈妈"身边。而且,任何引起惧怕的刺激都使两组小猴伸臂紧抱塑料"妈妈"。

这些小猴长大后,无论雌雄都没有性的要求。即使人工授精使母猴生下小猴,它们也没有母性行为,甚至不理睬或虐待自己生下的小猴。

Harlow的结论是,在生命初期,母亲是“安全港湾”,幼兽们在惊怕烦恼痛苦时会回到母亲身边,那里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基点。而没有“安全港湾”的幼兽,只能一直待在绝望中,紧紧抱住自己。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

对于孩子教育,绝对不仅仅只是提供物质上的需求。父母的陪伴、关心、爱抚的重要性,远超许多家长的想象。

亲生父母仅有一对,我们无法与其他人作比较。

我们可以从名家笔下,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培养他们长大的:

杨绛《回忆我的母亲》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沈从文《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外出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外祖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守文庙作书院山长,也可说是当地唯一读书人。所以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懂医方,会照相。舅父是个有新头脑的人物,本县第一个照相馆是那舅父办的,第一个邮政局也是舅父办的。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贾平凹《写给母亲》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当然这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

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老舍《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季羡林《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名家笔下的母亲,不难发现,她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都是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不管与母亲关系是亲密或疏离,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一个

像那些名家笔下描述的妈妈呢?

本周末由刘宏教授做客直播间

为大家解说

<母爱——儿童成长中的核动力>

2月6日19:30-21:30 刘宏教授,免费公益直播讲座儿童心理专场《母爱——儿童成长中的核动力》。本公益直播讲座由深圳市龙华区卫生健康局深圳市龙华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办,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协办,强强联手,三剑合璧,必出精品!

幸运观众还将获赠:免费心理咨询一次。

欢迎参加!

(长按上图二维码识别,进入直播间听课)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

图文编辑:花尘、麻雀

海报制作:花尘

///

1
来源:深圳资讯网 作者:综合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