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表示,有时候因上课没看手机,半天不到时间,聊天界面已超过百条,还有人催促他发得慢。课间,小石手指飞快、马不停蹄地发几十条,一度因操作过于频繁,手机发生卡顿。
“求求墙帮我捞以下这位小哥哥”“我来给闺蜜找对象”,很多时候,这种“表白”尤其是放出图片,都是未经本人同意就公布对方照片,实际上是侵犯对方隐私,给当事人生活带来影响。
小石说,经常看到有人在表白墙上找人,下面也有人直接艾特照片里的同学,甚至直接发布电话号码。除了陌生人表白,其中不乏熟人“作案”,发出“丑照”,评论区更多的是幸灾乐祸。
此外,很多表白墙变成“人肉墙”,也有很多人帮偷拍者找人。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闫曾深受其苦,他曾因被误会“出轨”,女朋友闺蜜在学校表白墙上公布了其姓名、专业等各种信息,随后一些热衷八卦的同学在评论里叫好,其中不乏他的同班同学。
“其实真相并不是表白墙上说的那样,我把几百条骂我的评论一一翻过去,心里非常难受。”小闫说,
江苏诺法律师事务所樊国民律师说,大学生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专业信息等均属于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刑法》中专门有针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如情节严重,则涉嫌违法。
“表白墙”亟待规范发展
南京某高校大四女生小顾表示,通过表白墙的交友信息,真正获得爱情的案例其实并不多。有时候加上交友帖上的人,没聊两句,话不投机就删好友,导致她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尝试。“没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一切太快餐化了,交心的不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一般来说,一所高校除了表白墙,还会有“吐槽墙”“段子墙”“万能墙”,等等,很少是学校官方在运营。另外,向“表白墙”投稿时,只需添加账号留言即可。如要匿名,表白墙会打码发布,但不会对发布者身份信息和发布内容进行详细审核。
有时候,表白墙的发布挑起矛盾,例如地域歧视的投稿,举报量多了,就会被封号。但没过多久,表白墙会以一个新QQ号形式存在。虽然表白墙有声明,投稿内容并不代表表白墙立场,但松散的审核机制,给一些不法人士假借交友之名进行诈骗。
南京某校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表示,表白墙背后的运营者身份从不公开,大部分同学都不知情。
该学生表示,表白墙也会因为运营者升学等原因,退出运营团队,随后在表白墙上发布招募令,要求时间充足、有耐心,“接班”的运营者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公开运营人员的身份信息。
连日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尝试向南京某高校表白墙打去QQ电话,运营者接通3次电话,知道来意后,拒绝告知年级、专业,“问别人也是一样的,我们都签保密协议了。”
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检察院一名办案检察官也表示,目前各类校园“表白墙”虽冠以大学名字,但都是非官方性质,管理者以在校学生甚至社会人员为主,对于所发布的信息难以做到严格审核。同时,表白墙的匿名机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藏身条件。
该检察官建议,大学生网友在聊天交友的同时,应提高警惕意识,注意对信息真伪进行鉴别,切莫轻易相信他人言语。尤其在涉及金钱交易和线下见面时,更需谨慎对待,莫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庄岩 凌雅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