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学霸成长营——10余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荣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10余人次获工信部创新创业特等奖、一等奖;近4年,3人免试北京大学深造……
这是南京理工大学朱绪飞指导的科研训练团队,团队中有30余名在校本科生,他们来自4个不同的年级。近几年,团队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其中JCR的一区二区论文占70%以上,两篇ESI高被引论文。
朱绪飞教授最初是靠他的成功学“出名”的——他担任的《智慧与成功》公选课很受学生欢迎,但作为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课教师,他的强项是搞科研。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成功学的含金量。
在学生眼里,朱教授既能指导学生搞科研,又能给学生做麻辣虾和美味年糕,还能随时随地帮学生减压。学生喊他教授大叔,因为他有教授的学识和眼界,更有邻家大叔的暖意和胸怀。
在朱教授看来,学生搞科研要解决好三道难题。
解科研难题:要想“锦”上添花,须得先织好“锦”
在加入科研训练团队前,朱教授对他们约法三章:学习成绩要稳步上升、英语六级要达标、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超强的行动力。
朱老师说,课堂学习永远是夯实基础的主阵地。科研训练是第二课堂,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锦”织得有多大有多好。2018级的张健鹏同学说:“朱老师一直强调,学业是第一位的,不要求我们占用学习时间搞科研,但也要我们珍惜科研训练的机会。”团队成员的一篇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学生课余时间科研成果的结晶,更是课堂学习成果的体现。
“抓大放小”和“传帮带”是朱老师的秘诀。在实验细节上,朱老师可以几个小时手把手教,有些时候,他却很乐意当一个“甩手掌柜”。2018级的周沁怡同学说:“老师花很长时间,教我们如何查阅文献、阅读文献、整理文献,逐步帮我理清科研方向。”2019年暑假前开始至今,周沁怡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经过老师反复多次的修改,她的论文已经投出。
朱老师经常是“旁观者”,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难题。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们手把手教他们实验操作、分析曲线、图表绘制。出现难题时,也是先与师兄们商讨解决方案,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或者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时,老师才伸手支援。朱老师说,高年级学生指导学弟学妹,不仅能让他们重温实验过程,且能让新成员更细致地了解难点和易错点,这样有助于本科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提高。
解发展难题: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
不少新成员加入团队初期,个人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清晰。朱老师认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训练的目的绝不是获奖证书,而是为了找准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两位指导老师和每名同学一起制订阶段性目标,指导学生将科研成果完善成论文、专利等形式,随时备战下一个阶段的各类赛事。
当学生有了更好的研究方向后,朱老师会将学生“送出去”。提起2018级学生张家骏,朱老师不吝夸奖:基础扎实、习惯好、有自信、脑子灵活,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缺点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