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当地政府支持滑丰种业实施良种化工程,搭建县、乡、村三级良种示范和供种网络,滑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
粮食稳产高产,凭的不仅是经验热情,更是科学方法。2013年,干建筑工程的杜焕永转行干农业,但入行前几年,他却尝尽了苦楚。播种时人工低效,人手不足,手忙脚乱;收获前狂风暴雨,小麦倒伏,损失惨重。
杜焕永在“天灾人祸”前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不断琢磨、总结经验。用什么种子可以抗倒伏?用什么机械能提高耕种效率?翻转犁耕一亩地降低30元成本,北斗平地仪使播种全程智能化……杜焕永慢慢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如今,杜焕永的农民合作社不仅流转耕地2000余亩,还托管耕地5000多亩,库房里100多台造型各异的农机具是他种好地的底气。
目前,滑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55%,“互联网+农业”正为农民种地提供全程服务。滑县的粮食亩产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300斤增加到如今的1000斤以上。
藏粮于民 延续爱农惜粮的传统
30年前,农忙假还是滑县的“标配”,在职业高中学农学的吕胜战每逢假期便回家干农活。“播种小麦,一人牵牛,一人扶耧,还得有人跟在后边压实土壤,费时费力。”当时村里已有手扶拖拉机,却没有配套的播种机,16岁的吕胜战回学校后,钻研播种机,两年后发明出手扶悬挂播种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一次播种6行,15分钟播种1亩地,效率是人工的6倍。
此后,吕胜战又发明了多功能穴播机,可播种玉米、花生等作物种子,速度是手工点播的36倍。1991年,该发明在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其间,郑州、西安两家单位要出100万元买走这项专利,都被其拒绝。“我搞发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更多农民用上好机器。”吕胜战将此项发明捐献出来,大批农民因此受益。
像吕胜战这样热爱农业的人在滑县成千上万。2004年,跑运输的黄国兴“半路出家”回乡务农,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他在农田里自学成才,成为精通农事的“土专家”。如今,已是高级农技师的黄国兴成为滑县的特聘农技员,播什么种子、施什么化肥、防什么病虫害,周边农户都听他的话。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老话说得好,但少了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不断摸索的农事规律,以往引以为傲的“精耕细作”也可能出力不讨好。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少不了吕胜战、黄国兴这样的人。
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种什么地的问题,“良种配良方”解决了怎么种地的问题,而杜焕永、黄国兴等爱农业、精农活的农民则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这些正是滑县的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