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守好粮食安全的根基“豫北粮仓”滑县的丰收“密码”

2019-12-22 23:36:04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滑县一年产粮超30亿斤,够全国人民吃一个星期,够河南人民吃两个月。“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何以连续28年粮食总产稳居全省第一?答案在于土地、在于科技、在于农民。

藏粮于地 守好粮食安全的根基

时至岁末,一场冬雨过后,豫北滑县的麦田湿漉漉一片,一望无际,拳头高的麦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这场雨还行,缓解了之前的旱情,麦苗长势不错。”西河京村58岁的种粮能人黄国兴看过墒情后说,“以前望天收,如今不一样了,现在大旱大丰收,小旱小丰收。”见记者面带困惑,黄国兴解释,自家农田所在的白马坡是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水利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所以旱涝保收。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滑县“藏粮于地”的关键一招。拥有195万亩耕地、1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滑县,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55万亩,其中,以白马坡、卫南坡等为核心的50万亩高标准粮田是河南最大的集中连片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霞说,高标准粮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仅在面积10.5万亩的白马坡示范区,近2000口灌井星罗棋布,13万株防护林木排列整齐,240余公里生产路四通八达,1000余千米输配电线路供应能源……这些是高标准农田得以旱涝保收的基础。

“丰收一个卫南坡,养活清丰和南乐。”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就流传在豫北的民谣。随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滑县的“粮袋子”越来越鼓,“铁饭碗”越端越牢。

藏粮于技 打磨粮食增产的利器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66岁的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从事种子培育、推广40年,“良种配良方”正是无数像她一样的农业工作者总结的增产“秘诀”。

赵秀珍1980年进入原滑县种子公司工作,当时销售的粮种仅有寥寥几种。“没有科研,育不出良种,企业做不大,农业做不强。”赵秀珍2005年“另起炉灶”,筹建以种子研发为主业的新公司,培育出40余个玉米、小麦品种。

1 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韩朝阳 冯碧箫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