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赋能:制度建设升级城市潜力
“实在太美了!”
在深圳总部办公室,比亚迪全球造型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金属龙”物件。
从中国红山文化的玉龙形象得到启发,这位来自德国的国际顶级汽车设计师,帮比亚迪推出一款接近量产的新能源概念车——E-SEED GT。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融汇中西元素的“龙颜”车型惊艳了观众。
“到深圳来,就是看中这里有广阔创造空间。”艾格说。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设计-中国制造”是很多制成品的产业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人士发现,在深圳,代表更高价值创造的“设计”已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深圳设计”在更高层次,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全球著名景观设计公司FO主创设计师詹姆斯·科纳一谈起深圳就自豪。他曾参与深圳重点区域规划,将自己的城市景观主义理念用在了深圳“画作”上。
“深圳正在创造一个现代化的21世纪城市,一个将新技术、建筑规划与人文尺度街区相结合,与绿色自然系统、开放空间相结合的样本。”科纳说。
国际范,中国韵。实际上,深圳的“设计升级”不仅体现在各种硬件基础设施上,更体现在法治规范等“软性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提醒,中国未来的发展,推动新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深圳在这方面,有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示范中的示范,深圳前海的法治示范尤其引人关注。
据前海科创投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卫介绍,这里正在建设法治示范区,快速确权、维权、授权的通道已经在此建立。像深圳前海的法治示范、金融示范等源头式基础创新,正在让深圳成为未来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而在法治和标准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主体的新型关系。
深圳的“服务型政府”在中国堪称典范,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评论。在深圳,政府与市场关系相对简单透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这样的制度设计,正是大量外企愿意长驻深圳的重要原因。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外资投资同比增长近九成。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波士顿咨询亚太数字中心、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等相继落地。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而这,正是深圳制度设计的“进行时”。
在一些外国领导人眼中,深圳的制度设计值得借鉴。印度总理莫迪曾说,他要以深圳为榜样改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在聚集了大量外籍人士的深圳南山区蛇口街道,美国青年盖瑞创立的手机资讯服务“蛇口日报”,成为当地人社群沟通和社区自治的好帮手。
建设民主法治环境、现代城市文明,年轻的深圳在进行崭新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