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一条“神仙操作”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用“面条织毛衣”惹得很多网友忍俊不禁,纷纷点赞,也有人留言:“让我想起小时候穿妈妈织的毛衣的日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小伙叫潘锐彬,广东汕头人。他原本是外企的一名日语翻译,只因心中念念不忘的梦想,让他在2010年辞去待遇优渥的工作,创业开了家网店,自己则身兼手工毛衣的制作者、设计师和模特……
这样创业
想念儿时妈妈织的毛衣
外企翻译辞职回家当起“织男”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潘锐彬,在一家外企找到一份日语翻译工作,收入和生活都比较稳定。潘锐彬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父母对他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认为做翻译工作,收入不错,又有面子。
然而,2010年,24岁的潘锐彬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他辞去了这份工作,回到汕头老家做起了一名“织男”:创业做手工毛衣。
潘锐彬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织毛衣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潘锐彬的母亲就是手工织毛衣的高手,多年以来,一直在从事针织衣物代加工行业。潘锐彬从记事时起,就知道家乡的阿姨们经常和妈妈一起织毛衣。耳濡目染,潘锐彬6岁时就学会了这门手艺。到10岁时,他已可以同妈妈、阿姨们一起织毛衣了。
“每到放学时,我就帮妈妈织毛衣,那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喜欢这门技术。”潘锐彬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手工针织产业尚在黄金期,家乡的很多妇女从事这项产业。
但好景不长,随着机器织毛衣的普及,手工针织行业渐渐没落了。潘锐彬的母亲所织的毛衣,也显得款式老旧,不够时尚。慢慢地,家里的针织生意越来越少,母亲和阿姨们一起织毛衣的盛况也不复存在。“我大学毕业后,她们就没什么事做了。”
眼看自己喜爱的手工毛衣就要被时代抛下,想起小时候离不开的“妈妈牌”毛衣, 潘锐彬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我就觉得,手工毛衣的没落比较可惜,我想要挽救这个行业。”正好,当时网店开始兴起,潘锐彬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网络卖出手工毛衣?”他试着注册了一家网店,将自己织的几条手工围巾挂上去卖,结果销路不错。潘锐彬意识到,网络或许能成为手工针织行业的救命稻草。
起初,潘锐彬还想着兼顾在外企的工作和网店的经营。“那段时间很忙,一边上班,一边开着网店,那时家里没有电脑,我下班后还去网吧看店,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但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潘锐彬的精力开始不够用了。他不得不认真考虑,是否要辞去外企的工作,专心经营手工毛衣。
到了2010年10月,潘锐彬网店的订单越来越多,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对他来说根本不够。他算了一下,一个月下来,网店的收入比工资还高。于是,潘锐彬下定决心,辞去了在外企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创业遇挫曾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潘锐彬的决定遭到全家人反对,他的父母经历了手工毛衣由盛转衰的过程,知道在当代重振这一产业有多么不容易。
潘锐彬最初的想法是:由自己带头,招募家乡的阿姨们,让她们重新拾起手艺织毛衣,然后通过网络途径销售。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首先是人才的问题,阿姨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些人的技艺已经生疏了。潘锐彬只好让她们先试织一批毛衣,而这些毛衣是无法卖出的,却要消耗不少的成本。
同时,毛衣的售后也让潘锐彬有些焦头烂额。由于潘锐彬做的是手工定制毛衣,根据顾客提供的身高、体重、三围等数据进行设计和制作,自然也承担了后期修改的责任。当有客户提出毛衣的某个地方有点不合适时,潘锐彬需要根据要求修改,直到对方满意为止。一批毛衣修改十几天,也是常有的事,生产的效率自然也上不来。“有时候客户心情不好,就会批评和抱怨,这样的情况多了,自己感情上就会很受伤。”潘锐彬回忆说。
2013年到2014年,潘锐彬的事业陷入低谷。在那段时间内,他的生意一直很惨淡,这让潘锐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我们的毛衣真有什么问题?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
正当潘锐彬消沉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和其他网店老板有了交流。“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网店有不少缺陷,最致命的就是,照片拍得特别丑。”潘锐彬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生意又有了起色。而他自己,也开启了“学习”之路。
潘锐彬所说的“学习”,指的是参加一些培训班,学习网店经营相关专业知识,和同行交流经验。
“现在,我每个月都要出去学习。要让自己了解整个市场的特点,发现自己经营中的问题,思考前进的方向。”潘锐彬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从2015年到现在,他的足迹遍布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