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黄山,满山植被“五彩纷披,灿若图绣”,如画的风景与清新的空气,赢得了中外游客的赞许。黄山植被覆盖率高,有“生态氧吧”之称。数据显示,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均值每立方厘米常年维持在2万个左右,瞬间峰值达到26.7万个/cm3,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267倍。
图为黄山风景区高海拔区域的美景。 方立华 摄
“根固,方能木茂;源净,方能流清。”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高颜值”的背后,是该景区40多年来“治在根源”的努力与探索。
1979年,黄山风景区年接待游客10.4万人,到2018年达到338万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黄山风景区已发现,天都峰、始信峰等景点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现象: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岩石沙化,一些黄山松根部受到侵害,立地条件恶化,导致针叶枯黄、免疫力下降、次生性病虫害时有发生。
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的资源保护专家们于1987年10月首创景点“轮休”制度,每个轮休期3至5年。近30年来,已先后对莲花峰、狮子峰、丹霞峰、天都峰、始信峰等景点实行封闭“轮休”。
图为黄山秋景。 方立华 摄
景点“轮休封山”后,黄山园林部门要对其中的植物和林间环境进行严格的卫生清理,清除枯死倒伏树木。有病虫害的对症下药。同时,测土施肥,促使生态恢复。“轮休”期满,还要邀请专家评估,看植物是否恢复了健康,水土流失是否得到治理,野生动物是否恢复到一定水平,旅游设施有没有安全隐患等。待都“达标”后,才能重新对游人开放。
2011年,该景区封闭轮休制度提升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并被列入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