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心善,来讨水的人多了,她就每天烧一大缸水给大家喝。”顾忠根说,外婆那个年代都是用柴烧水,盛水也是用毛竹罐,虽然和现在比条件很差,但帮助了很多穷苦人。
后来因战争因素,顾忠根外婆的“开水摊”也不再“开张”。直到新中国成立,铺子又重新摆了起来。
顾忠根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其外婆开了一家杂货店,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外婆便将凉开水换成了凉茶水。后来,顾忠根的母亲开了一家馄饨店,也同时接手了免费茶水铺,将这一传统传承了下来。
二十世纪60、70年代,顾忠根的父亲做油漆工。“父亲热心,经常帮别人家干活,但当时收钱就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人家就送父亲一些茶叶作为回报。但父亲自己从不喝而是供大家喝。”
顾忠根还记得,有时候烧水的柴不够用了,还需要自己去捡柴火。盛茶水的杯子也是自己家里的杯子,用过后一遍遍洗,再用开水消毒。
就这样,茶水铺年复一年地开了下来。直到2013年,顾忠根的母亲去世,他自己也已75岁,没有子女的顾忠根第一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我母亲去世时特意跟我交代,茶水铺一定要开下去,干到我干不动为止。”于是,顾忠根又继续把茶水铺摆了起来。
他说,和外婆、母亲那时的情况相比,如今烧凉茶更方便了,烧水都用电,自己也还能坚持。
虽然顾忠根年纪越来越大,但并不担心茶水铺的未来。现在,有一百多位志愿者加入到了“最美茶水铺”的接力中,帮助老人摆摊。茶叶和纸杯也长期有人捐助。
“社区有个小朋友,每年来支援茶叶和纸杯。去年有位女士用电瓶车运来一大箱纸杯,我们问她是哪里的她也不肯说,她说你们弄茶水铺也是为了大家。”一位志愿者说。
“现在来喝凉茶的主要是送外卖、送快递的人,还有附近车站赶路的人。”顾忠根说,不管是以前的黄包车夫,还是新时代的“外卖小哥”,只要劳动人民需要,茶水铺就要一直开下去。
中新社杭州10月5日电 题:杭州三代人的“最美茶水铺”
作者 郭其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