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账、叫车、点餐……如今,不少人的日常生活已经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牢牢绑定。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程序数量净增42万款。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等8类应用下载量超千亿次。
在享受指尖便利同时,一些冗余、删不净的App也将手机“撑”得慢了速度,影响使用体验,为用户带来潜在风险。
冗:上个大学多出一屏新App
“前段时间我只要一登录个人银行App,主页上就会出现一个弹窗,推荐我再下载一个和储蓄卡相搭配的‘辅助’App。”白领郭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手机内存不是很大,平时也没觉得只用一个银行App有什么地方不够,便始终不想下载:“我问过客服,新App核心功能是什么。她说主要就是账户余额发生变化可以及时推送。可我现在短信也会有通知,收支流水这些也能查到,所以就没必要嘛!”
除了这款储蓄卡配套App外,在苹果应用商城搜索这家银行的其他App,还能发现与信用卡相配套,以及分别面向学生、企业商户、网购人群、炒股人群的多个App,再加上部分地区支行单独推出的App,林林总总超过10款。
这些App大多含有查询、转账、支付等基础功能,若非细致研究,一时很难分辨清楚有哪些具体差异,且许多用户对核心功能外添加的模块也不太买账。
除了银行,高校也是App的应用大户。近年来“上个大学,多出一屏App”的戏谑表述虽显得有些夸张,却传递出学生对App冗余的“心累”。
去年底,某大学公寓热水服务中心发布一则通知,称热水系统将升级改造,要更换宿舍内的热水表。升级后原有热水卡无法使用,需下载一个App扫码洗澡,此举引发学生疯狂吐槽。
在应用商城里,记者找到了这款名为“悦享校园”的“洗澡App”,其项目除洗澡外,还有洗衣、饮水、吹风机三项,但评分仅为1.6(5分满分)。与此同时,对于已在多所高校推行、下载排名与评论量均靠前的App,如考核体育锻炼的阳光体育服务平台、教学相关的易班、连接校园无线网络的哆点等,学生用户也是各种“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