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下海做好创业青年的“贴身保姆”
从一家人力资源上市公司全国新人培训负责人的位子上辞职,是邢宝伟人生的转折点。对于老家在黑龙江的他来说,南方的广州,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他决心从事的创业服务,更是一个全新的事业。
根据广东省社科院的调查,超过50%的粤港澳青年有意愿在广东创业、就业,与此同时,港澳创业青年面临“落户难”“融资难”“招聘难”“发展难”等瓶颈。
“大湾区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何转化为这些初创企业看得见、够得着、可使用的资源,这离不开中间机构‘最后一公里’的贴身服务。”邢宝伟说。
可在陌生的广州,这件事该怎么做,邢宝伟心里并没有底。2016年,他获聘担任国资民资混合所有、公司制运营的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我们是用一种创业的形式,在做创业的服务,自己的盈利和商业模式只能立足长远,慢慢摸索。”
100万元启动资金,身边两个帮手,这就是邢宝伟“二次创业”时的全部家当。最初的设想,是搭建一个“创客+文化”的共享空间,“创业者在这里可以谈项目,读者可以享受阅读,小孩还有少儿专区活动。”
尽管广州科学城创新大厦一层1000平方米的场地由政府无偿提供,但100万元在装修完就没钱了,连书架、绿植都是到处“化缘”众筹来的。书架空空荡荡立起来了,可团队再也筹不到钱买书,邢宝伟坦言,那段时间,茫然无助,甚至想到了放弃。
一个偶然的机会,邢宝伟和黄埔区图书馆搭上了线,双方一拍即合,将这个空间打造成企业分馆。没多久,全区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创业图书馆“缘创咖啡分馆”开门迎客,“共享经济全产业链”的概念经媒体一报道,一下子就火了。两年来,“缘创咖啡”已吸引370家创业公司进驻,很多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也主动找上门来,让他们得以逐步在馆内构建起路演、上市、融资等“一站式”共享创客服务。
31岁的黄锐是广州纳金科技园总裁,与邢宝伟比起来,从机关年轻的副科长辞职下海的他,要下更大的决心。在公司总经理助理岗位工作了七八个月之后,他以实际表现得到老板信任,开始独立运营这个18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在他的努力下,原本破旧的钢铁仓库焕然一新,变身为产值超30亿元的科技园区。
多次业务上的接触,让邢宝伟和黄锐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共同站在大湾区广大创业青年身边,做好他们的“贴身保姆”。
刚进纳金科技园时,“响车车”还是几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初创的新能源车租用企业,缺布点、缺资金,黄锐撬动科技园的资源,成功帮他们融到2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又找到邢宝伟,链接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政府资源,帮企业布设充电桩,并联系拓展用户。大半年的时间,“响车车”已成为拥有50多个站点,自持2000多台新能源车,估值超2亿元的新能源出行平台。
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大了。“我们成立了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服务的范围更大了,品牌更响了。”邢宝伟透露,上个月,他多了个新职务——黄埔科创学院院长。全区有2万多家科技企业,其中包含了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黄埔科创学院将链接更多资源,用更多的耐心陪伴企业共同成长,“开设科创板辅导班,培养科创企业上市后备军。”
把政策环境转化为创业青年的获得感
奋斗湾区的青年人,有的选择走在前列,还有一些人默默无闻,甘当营造环境、构建政策的“参谋队”“后勤部”。年纪和叶正乔、邢宝伟、黄锐等人不相上下的机关干部蒋进平,就是其中之一。
广州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A座一楼119室,是蒋进平调入经济研究处的“新战场”;起草《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即“港澳青创10条”),是他接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无论是从讲政治的高度,还是从集聚港澳人才推进我区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这项政策都非常重要。”在区领导的反复强调下,34岁的蒋进平感到“压力山大”:拟好这个政策,必须在宏观把握全区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既充分学习借鉴既有政策,又要探讨港澳青年最需要的是什么。
白天走访企业、孵化器,和港澳青年企业家座谈;晚上围在办公室靠窗隔开的小会议桌前,查资料、整理记录、讨论,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多……这就是整个5月、6月,蒋进平和另外三位“战友”的工作日常。
5月,走访企业调研,连开多个座谈会;6月6日,发文征求区有关单位意见建议;6月14日,再次召开港澳青年代表座谈,征求到的32条意见,采纳了20条;6月21日,会同区科技局召集有关部门讨论研究,一条条完善具体条款;6月下旬,形成送审稿,反复修改;7月1日正式印发实施……回顾整个过程,蒋进平感慨“痛并快乐着”:“别看只有10条,一年涉及的财政预算就是5400万元,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每一条都是字斟句酌。”
更优厚的政策和更优良的营商环境,通过窗口单位青年公务员的努力,转化为湾区创业青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投试产服务处,日常工作主要是沟通和协调,密切跟进辖区内筹建项目进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副处长梁硕研跟进的LG化学光学膜项目,是该区首批信任筹建重点项目,“拿地就建”的全新审批模式,既大大提升了项目落地的效率,又给部门办事效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保障该项目顺利建设,我局牵头组织筹建工作会议共29次。”令梁硕研印象最深刻的是投试产环节。项目定于4月1日试生产,急需锅炉点火,为生产车间提供蒸汽。但直到3月19日,锅炉房安全设施、燃气管道安全防护、持证操作人员配备等仍不具备运行条件。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准时试产,梁硕研一连几天在现场驻点办公,督促管道施工单位、锅炉安装单位、燃气单位现场加班,无缝对接各个环节。
在各单位和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原来正常程序需要15天完成的工作,压缩在7天完成。3月27日上午9时,在听到锅炉操作人员报告“点火正常,正式供气”后,梁硕研长长地舒了口气,油然生出满满的成就感。
在日常工作中,梁硕研和同事们因为筹建项目协调土地平整、绿化迁移、临水临电申报等事项,和有关部门越来越熟。一旦企业遇到困难,马上提供准确指引,及时解决问题。有企业说:有啥事找到企业服务局,就像回到了“娘家”。本报记者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