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横祸”都砸中我?冷静分析别忙操作
从诈骗的思路上看,“天上掉馅饼”和“飞来横祸”式骗局都很常见。
今年7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通过媒体提醒广大学生,开学前有的诈骗分子会冒充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无论是哪个资助项目,都不会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该负责人特别强调同学们要“头脑清醒”,“一定要明白不存在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发财秘诀’”。
而除了需要警惕“馅饼”,还需要警惕“横祸”。
长沙市某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就帮一名学生处理过相关案件。这名学生收到一则短信,说她涉嫌一起刑事犯罪,“短信上说‘相关申请材料(申请表、账单、证明材料、起诉状、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送达回证、传票)8月1日正式提交××人民法院’,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条例,诱导我回电咨询”。
“看到这样的内容,当事人觉得害怕在所难免。”王律师帮她分析了短信的号码归属、措辞等细节:“一会儿说涉嫌妨碍公务,一会儿说涉嫌窝藏包庇,一会儿又说涉嫌诈骗金融机构。短信逻辑混乱,可信度很低。”
王律师表示,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突发问题的确会不知所措。
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最近是否有涉及这方面的事情,如果想不起来,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此外,见到这种私人号码或者来历不明的电话时,应提高警惕。再者,收到诈骗短信或接到诈骗电话,尤其是要求付款的信息后,切记不要盲目按照短信上面所说的步骤去操作,应该找老师、辅导员、家长或者其他同学一同商量。
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很多家长都会提醒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开学“诈骗季”,正是同学们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了。
实习生 秦臻 康玺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9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