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5日是段玉平从西藏阿里改则县离开的日子。说起在改则县的1000多个日夜,他眼圈泛红,不禁哽咽:“在改则,我还有许多‘放不下’和‘舍不得’”。
作为中国移动援藏扶贫干部,段玉平被评为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3年前,当看到援藏干部选派通知,时任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副总经理的段玉平第一时间提交报名申请。
有人说,在海拔4700米的阿里地区“躺着就是一种贡献”。段玉平勉励自己,既然来了,总得留下点什么,“苦熬不如苦干,一定要用行动为改则做出些改变”。
3年来,段玉平作为阿里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改则县委常委、副县长,推动实施旅游开发、糌粑加工、安居房等70多个民生项目,一草一木被打上了新的烙印。
而今,最让他“舍不得”的是改则县3750多个孩子,最“放不下”的是46个蔬菜大棚。
把新鲜绿叶菜端上海拔4700米的百姓饭桌
2016年7月,从满目翠色的鱼米之乡,经过3800公里辗转至拉萨,再坐车颠簸6个多小时,段玉平终于踏上改则的土地。这片13.56万平方公里的贫瘠高原,比江苏省还大,一眼望去灰蒙蒙的。
稍稍适应海拔4700米的高原,段玉平下乡调研。来到古姆乡岗如村曲珍旺姆家时,曲珍旺姆正炖着羊骨汤,大锅前放着一小把青菜,她舍不得把菜下锅,“别看打蔫儿了,这青菜金贵着呢。”她说。
段玉平心里不是滋味,内地餐桌上常见的绿叶菜,在改则县是 “奢侈品”。改则的土质不适合植被生长,蔬菜都是从内地经拉萨转运而来,价格是北京的两倍。
段玉平下决心,“要把绿叶菜端上改则百姓的餐桌”,让灰色的改则生出绿色。闻听此言,当地干部连连摇头:这不可能!改则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七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有记录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县里至今还没有存活期超过3年的树。
不行动则无改变。在4700米的高原,段玉平种起大棚蔬菜,他带领项目团队从8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运回上千立方米的土,从河里淘出泥沙,搅拌上当地的羊粪,初步形成适合植被的土壤环境。改则的年平均气温为-0.2℃,第一批搭建的9个蔬菜大棚,用了两层塑料膜后还得加盖棉被。
7个月后,第一批蔬菜出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2018年冬天,白菜、香菜、菠菜等棚产蔬菜陆续端上改则百姓的餐桌。“县里的平均菜价下降了20%,改则老百姓吃上了青菜!这是一件大事。”改则县干部曹枝清说。
让段玉平最牵挂的是,今年还要盖37个蔬菜大棚,“改则‘一天有四季’,如果不精心管理的话,种植效果就会打折扣,需要尽快培育懂得科学管理的技术人员。”
“给藏区群众、给改则百姓做些实事、小事,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正是段玉平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