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份鱼头泡饼、北京烤鸭,吃完剩下的小骨头,大部分人都将其直接当作“湿垃圾”扔掉,但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的手中,这些骨头都能玩出花样。近日,卢静将自己“玩骨头”的科普视频发布到网上,引发不少网友点赞,有的视频点赞数甚至超过百万。卢静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视频创意是“无心插柳”想到的,没想到效果也非常不错。她表示,网友看到的视频往往只有一分钟左右,但背后的付出可能是半天的时间,因此坚持拍摄是最难的地方。
“玩骨头的卢老师”
获网友赞超百万
古脊椎动物学家要学生买一份鸡的骨骼标本,结果学生买回来一份黄焖鸡,怎么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在其拍摄的抖音视频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一伙人将黄焖鸡吃干净后,把骨骼清洗干净,一块块摆在一起,没过多久就拼成了一具骨骼标本。
16日,卢静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经人介绍,觉得如果用抖音做科普,可能相比在课堂里照本宣科,会更有效果。“我们平时的工作其实就是接触各种骨头还有骨头的化石,所以对我们来说,平时的工作就是‘玩骨头’,因此我们就想把‘玩骨头’的趣味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今年6月,卢静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段抖音科普,通过将一份鱼头泡饼里的胖头鱼骨头拼成标本,展示了标本的制作过程。“拍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视频一下子就火了,第一条视频发出来没几天,粉丝就到了10万。我看网友的评论,发现很多网友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
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玩骨头的卢老师”已经收获了超过20万粉丝,前述用黄焖鸡拼标本的视频,点赞数超过100万次。
从吃饭到拍完
要用五六个小时
黄焖鸡、鱼头泡饼、北京烤鸭……在卢静的视频中,简直可以拼一切,而她通过拼出菜里食材的骨骼,发现上的菜没有给足分量,让网友惊叹“知识就是力量”。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次,卢静拼装鱼头时,发现一块骨头怎么也找不到,“过了半天才有一个同学主动坦白,说应该是他吃的时候,不小心把骨头吃下去了。”
虽然这些视频大多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卢静坦言,每条视频背后其实都不容易,“基本上每条视频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比如下午1点多我们开吃,吃完就开始拼,等到拼好、拍摄好,可能已经到下午六七点了。”
卢静介绍,相比精细的标本制作,视频中展示的标本制作过程其实大大简化了,即使如此,标本的拼接仍然常常遇到难题,“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鸡骨头用胶水不能很好地黏合,需要改用铁丝等材料来加以辅助,这个时候,工作的难度就明显上升了。”
但这个过程有时候也会给卢静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因为鸡的骨骼标本拼起来不容易,我们就想到,可以把鸡的骨骼拼成著名的始祖鸟化石的样子,拼好之后,通过和原品化石的对比,我们向观众展示了原始鸟类和现代鸟类的关系,把古鸟类到现代鸟类的演化表现了出来。这个效果是我们吃之前没想到的,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