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VIPKID为代表的在线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也在利用一对一电销和强营销的方式,将付费在线教育课程推到了80后、85后家长的面前。
VIPKID一年50亿元的收入和持续不断的融资新闻,激活了投资圈对于线上培训市场的热情。根据公开资料,去年5月至今,仅围绕K12在线教育产品,融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案例就多达17个。
教研团队至关重要
师资短缺亟须缓解
教育领域最核心的资源名师是最难大规模复制的。
苏萍告诉记者,目前比较成熟、口碑好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几乎都是双师教学,即一位老师或名师授课,一位助教或班主任督促批改作业。前者确保质量,后者兼顾规模和服务。如今,双师课堂已成为K12领域应试学科教学的主流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好未来专职打磨教学内容的教研团队规模已超过4000人;猿辅导的教师团队规模如今也达到了1200人;VIPKID的美国教师团队规模超过4万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K12在线教育机构创始人曾坦言:“为了挖到比较好的老师,若真有必须,几十万元的月薪我也开得出来。”
然而,伴随火热发展而来的,是陆续出现的问题。
马波曾供职于3家线上培训机构。他告诉记者,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老师基本都存在销售压力和让学员续费的压力。
据马波介绍,他所供职的第一家线上培训机构在业内籍籍无名,但公司领导在开会时喜欢吹嘘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其实内部存在各种问题,全靠老师支撑,却还随意扣老师工资,学生请假、学生退费等都会扣工资。
马波供职的第二家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制度完善,公司人性化,备课系统完善,缺点是工资不够高。如今,这家公司在全面推广营销,对老师的面试更加严格。老师仍然存在销售压力,不过续费压力少一点,因为公司会认定责任划分,不会随意扣工资。
而如今他所供职的第三家线上培训机构,责任划分明确,销售压力是销售人员的,续费压力是班主任的,老师只需上好课,保证上课质量。
曾在一家线上英语教育机构任职的黄琼(化名)告诉记者:“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线培训机构的老师只是面试一下,或者随便做套试题,再试讲一下就上岗了,实际上教育水平很一般。有的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好老师只有几个,不了解情况就报名的学员很容易踩坑。”
苏萍也介绍说,培训机构是否将教师资格证作为授课老师任职的必备条件,自己不得而知。“这半年以来,线上培训机构快速扩张,老师数量无法饱和,一些新老师的素质明显不达标,上课逻辑混乱,无法把握上课节奏,有时还要家长提醒上课规范。”
严格实施备案审查
过程监管不容忽视
在线上培训机构爆发出各种问题后,政府治理与监管不得不及时跟上。
有业内人士称,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文件,也是自去年以来国家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系列动作之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监管没有明确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或者参与,主要原因是相关政策法规不明朗和监管体量过大。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明确了此次监管的对象,即“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按照《实施意见》,学科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此次《实施意见》的亮点以及落实关键,都在于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实施备案审查制,就是要改变只重视前置审批,而不重视过程监管的问题。治理线上培训机构包装名师,聘用在职教师,聘用没有合法资质的‘假外教’等乱象,以及提前教学、超前教育,违规收费、退费难等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分析说。
《实施意见》对校外线上培训的监管主要包括三大块:备案审查、排查整改、长期监管。阶段性目标分为: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对全国校外线上培训及机构的备案排查;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科学监管、培训有序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格局。
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在教育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后的整改过程中,出现了“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等新问题、新情况,规范更为复杂的校外线上培训的呼声越来越高。
熊丙奇提到,《实施意见》要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数据信息须留存1年以上,其中直播教学的影像须留存至少6个月。这是为了遏制在线教育机构进行超前教育、提前教学,“这是与线下培训一起进行治理。只治理线下的提前教学、超前教育,不治理校外线上培训,就会有漏洞。而要治理提前教学、超前教育,也必须实施备案审查制,了解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否则怎么判断培训机构进行的教学是否超前?”
此外,《实施意见》进一步明晰了教师资质要求,同时提高了对教师资质的监管。但对于外教,《实施意见》并没有对教师资格证作出硬性规定,仅提到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平台仅需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教师作为培训的核心环节备受重视,“持证上岗”是硬性规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称,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不能继续从事培训工作。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对教师持证比例讳莫如深。而根据今年6月登陆美股的线上学科辅导机构跟谁学的招股书,跟谁学K12教师中约有49%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格许可证。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实施意见》所约束的重点是在线直播教师,对于采用录播课程、人工智能教师等机构的监管仍处于空白,后续地方性政策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记者注意到,与对校外线下培训机构的监管一致,素质类培训机构不在此次监管中。但对于尚处在“模糊地带”的数理思维、大语文等领域是否会受《实施意见》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要看有关部门后续的具体执行。
鼓励综合素质培训
报班降温值得期待
紧锣密鼓的监管治理措施能否破解校外线上培训乱象难题,能否给校外线上培训降降温?
在储朝晖看来,目前存在的问题依然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让孩子考高分去上好大学,当分数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育市场需求也变得单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多样评价标准的前提是让高校自主招生。
储朝晖认为,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最终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校外线上培训是一种手段,首先关键在于教学理念,“如果教学观念依旧是‘满堂灌’,那么线上教育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满堂灌’”。
苏萍的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据苏萍介绍,她的一个朋友曾给孩子报过一家知名学前教育机构,一年费用将近4万元。以前,上午和下午全是文化课,中午有小床睡觉。整顿之后,上午两个小时的文化课,下午就是玩,中午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在苏萍看来,有关部门的整顿让培训机构尤其是学前班越来越不稳定。
也有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在整顿校外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的同时,希望校内资源多样化,教育质量能提升。把该上的优质课程资源放在校内,课后负担就减轻了。校外培训作为补充教育,以查漏补缺为主,提高发展还是应该回归校内。不过一旦真花钱了,还是希望课外班能教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
吕玉刚则认为,给校外线上培训降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推动学校主动做好课后辅导,尽最大可能在学校解决补习问题;另一种是鼓励综合素质类培训,例如艺术类、体育类培训。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周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