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走在菜市场边上的教育:不一样的教学 不一样的分值

2019-07-22 14:03:40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随迁子女学校培养的是有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合格公民

老师: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学生:我想去学汽车修理!嗯,发型师也行。或者帮我父母卖菜?厨师也不错哦!

老师:到底想做什么?

学生:随便,能干啥就干啥吧,还有一个月才毕业呢。

……

这段发生在六十一中校园里的真实对话,曾经深深刺痛了老师的心。

这也是很多随迁子女对自己未来的真实想法——升学无所谓,就业无目标,未来无梦想,学习无动力。

如何让孩子们有新的梦想呢?学校决定先带孩子们去看看与他们父母不一样的职业。

作为安徽省内首家义务教育阶段实践“生涯教育”的学校,这种“生涯教育”的理念也统领了学生研学旅行的方向——他们不去名山大川、名人故里,首要的“刚需”是去了解那些自己父母所不从事的五花八门的职业。

学校9个年级的学生分成18条路线,分别走进医院、银行、大学、汽车厂、消防中队等场所,体验不同的职业生活。

“许多孩子是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都惊呆了:大学那么大,食堂饭菜那么多。”一位带队老师回忆:“回来的路上,整个大巴车都是静悄悄的。”

由于六十一中的普高录取率相对较低,走上学术精英之路的学生寥寥无几。老师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职业教育或者体育、艺术等道路,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因为体育老师罗振宁的坚持,六十一中出了一个射击世锦赛冠军——苏丽。

当年,射击运动员出身的罗振宁在操场上搭起了简易的训练场。苏丽的打靶成绩引起了他的注意,并给苏丽开起了“小灶”——早读前进行体能训练,放学后进行打靶训练,即使在寒假期间也不中断训练。

初二时,苏丽有机会转到合肥市体校,走竞技体育之路,可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父母不同意她上体校。罗振宁舍不得这个好苗子,就一次次地上门做工作。后来,苏丽的父母终于被说动了,罗振宁也见证了一个世界冠军的诞生。

六十一中为这些从来没有上过培训班的学生开设了合唱课,并成立了“乐同”合唱社团,其中有35人参加声乐考级,有4人考过了8级,其他都考过了5级。

“只要给一个舞台,他们就会发光。在舞台上,谁又会区别他们与城里孩子有什么不一样?”音乐老师张卉说。“我们要普及音乐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习一门乐器。”张卉介绍,考虑到学生的家境,无法购置昂贵的乐器,因此学校选择了葫芦丝和口风琴这类便宜又便携的乐器。

学校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有时还会花钱外请专家辅导。“几十名学生外出比赛,要花那么多钱,甚至我们都心疼,但想到让孩子见世面,成绩、费用都不重要了。”张卉说。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些年来,张卉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被艺术所“改造”。

在张卉看来,孩子们除了掌握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毅力与自信,开阔视野。“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有更棒的人,更炫的舞台,更广阔的天空”。

“他们的成绩虽然差一点,这是由基础造成的,但是毅力、韧性、吃苦的劲头可能要强过城市的孩子。”在罗振宁看来,考大学并非唯一的人生道路,选择其他路径,同样可以到达事业的颠覆,但关键是,老师要扮演好“启蒙者”的角色。

2005年六十一中成为随迁子女定点学校。校方估算,十几年来,从这里毕业的随迁子女将近3000人。

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言:“这里的老师实际上是在为教育兜底,他们培养的是有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合格公民。”

我们不再是这个城市的过客

依据《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到2020年,合肥市将逐步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所有学校均接收外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

随迁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概念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随迁子女依然大量存在,而六十一中的“特殊使命”也仍将继续。

作为首批进城上学的随迁子女,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杨楠如今在一家通讯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他见证了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变迁,也见证了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的六十一中环境日益改善,高中升学率接近50%。

从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双双毕业后,严言和姐姐相聚在北京:一个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财经院校,一个在清华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对于黄学娟和她的同事来说,最享受的时刻,莫过于见到毕业生,或者听到他们的消息。

东南大学毕业的李华伟刚刚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他的每一点进步,父亲都会用短信及时告知黄学娟。在她看来,这是家长的一种感恩方式,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唐浩龙小学毕业时曾有机会转到其他初中,但还是选择留在六十一中。尽管他后来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但他和父母都很骄傲。弟弟唐政博也被送进了六十一中。平时推着平板车走街串巷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所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每次搬家,父亲都会选择在学校附近租住,就是为了孩子能在这里上学。

吕品在六十一中上了整整9年学,硕士毕业后,他在昆明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当年父母来到合肥做小生意,把他带到城市上学。现在,父母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他则远赴云南,一家人与合肥擦肩而过。

因为求学,在合肥生活了整整12年的吕品,几乎绝大部分交际圈都在此建立,朋友、同学差不多都是合肥人。他一直觉得,合肥这座城市对自己来说,不是人生的驿站,而是人生的源头。

“我从来不是一个过客,我就是一个合肥人。”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2 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磊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