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界限
在六十一中,老师不仅是老师。六十一中毕业生杨楠深有感慨:“在这里,老师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他们付出的太多。”
以最简单的上学路线为例,六十一中的学生路上碰到各种情况的复杂性,可能是同在合肥的城市学生想象不到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菜市场里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每天上学需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菜市。
针对学生家庭租住在小平房、棚户区,安全意识差、安全隐患多的状况,副校长姜宗耀说,学校近段时间开展了名为“走心”的专题家访:走一遍学生上学路线,看有无交通、坠物、溺水隐患;走一遍学生家庭屋内屋外,看有无用电、煤气安全隐患。
“有的家庭,煤气灶就挨着塑料棚。”去实地走访的姜宗耀被吓了一跳,立刻现场采取安全措施。“学校必须主动作为,为学生编织一道无时不在的安全防护网”。
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孩子午间在路边摊就餐,餐后到处闲逛,学校动员学生在校就餐,并为此特地设立了一个新岗位——由班主任兼任的看护老师,一年无休,每天中午值守在教室里。
被学生称作“姚妈”的姚萍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同事都知道姚萍有个习惯,从来不让工作人员打饭:“我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应该吃什么,应该吃多少,我最清楚,还是我来打吧。”
姚萍班上有个女孩,身体特别瘦弱,经常肚子疼。姚萍带她去了医院,医生说是挑食引起的消化功能弱。于是,姚萍每天都坐在她旁边,看着她把饭吃完,不准挑食。经过一学期,孩子身体好了起来,肠胃也慢慢适应了。
这所学校甚至还管起了孩子的减肥问题——因为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精力管教孩子,“不健康的”食品成了不少随迁子女的主食,导致很多孩子都有些肥胖。为此学校举办了体适能训练营活动, 监督学生每天加强锻炼,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就餐,以便合理安排膳食,达到目标体重。
现在,北校区学生就餐人数由原先117人增加到现在近500人,不少“小胖墩”的体重也达到了正常标准。
“如果你能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忘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界限,不再纠结哪些是老师应该做的事,哪些不是。”一位老师感慨道。
不一样的教学,不一样的“分值”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老师让家长检查作业,不过这样的事情极少发生在六十一中。班主任黄学娟深知:指望不上学生的家长。“晚上发短信给家长,反映孩子学习的事情,聊着聊着,对方就不回了,后来才知道,家长累得睡着了。”因此,“全批全改”作业,对于这所学校的老师来说是常态。
这个暑假,黄学娟安排留在合肥的学生,分3次前往学校,及时检查作业进度,同时进行辅导。“考虑到家长没有时间监管,我们会把作业按天来布置,生怕孩子拖拉,越积越多”。
因为随迁子女暑期流动性强,学习时间不能确保,作业无法按时完成的现象非常普遍,六十一中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开学第一周不上新课,为了让学生能把暑假作业补上来。“我们可以等他们,虽然有点慢,但这不要紧,我们一步一步来。”一位老师说。
“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困难。”黄学娟多年摸索出来的教学经验是:分层教学,“如同在一个教室里,给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针对学优生与待优生,分别展开教学。学优生提前预习,课堂上思考难题;待优生在课堂上学习最基础的内容。
黄学娟说,老师一个人精力有限,于是安排学优生当待优生的“小老师”,组成小组进行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暑假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集中在一户家庭学习,有空闲的家长轮流监管,老师则上门进行辅导。“孩子在校习得的知识,不会因为假期的松懈而遗忘”。
除了教学,作业、试卷都要做到“因人而异”,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有的学生基础太差,一般的试卷对他来说都太难了,因此我们只能给他‘单出’一份难度较低的试卷。”一位老师感慨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在黄学娟看来,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这里的孩子起步虽然慢了点,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些年来,不少高中老师向她反映:随迁子女的潜力更大,高考排名往往会超过入校时的排名。
对此,有一种说法是,他们没有经过题海战术与课外辅导班的强化训练,每一分都是课堂教学的成果。
“如果同样都是700分的中考成绩,我们孩子考出这个成绩,和‘名校’的学生考出这个成绩,绝不是相同的概念。”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