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
科技加持培育智慧畜牧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5.47亿亩,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区占该省总面积的96%,其中藏羊和牦牛的饲养量最大,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之称。
科学的探索往往是艰难的。面对日渐紧张的人、畜、草矛盾,2008年青海率先在全国迈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探索步伐。2014年,青海晋升为全国唯一一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2015年6月,总投资4000万元的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平台将在三江源区实施航空拍摄5000平方公里以上,对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实施北斗卫生定位跟踪,同时进行草情监测和草畜平衡诊断,对生态治理和畜牧业全流程提供动态数据和精准指导。
“2019年三江源地区草地平均产草量预计为每公顷741.41公斤,比2018年增幅0.22%。”这一草情业务化预警监测数字,得益于青海省刚刚建设投入使用的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项目。4年努力,该项目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在不久前通过综合验收。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生态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从无到有”的建设,正在为构建三江源生态保护“减压增效”的“智慧生态畜牧业”新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畜牧行业标准亦在逐步建立。2018年3月,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完成了《牦牛全程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和《野牦牛驯化与饲养管理技术规范》3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任务。标准的发布实施,进一步加快了青海省牦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步伐。
近年来,以牧业为主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打破了牲畜作价归户以来的承包制,以合作社的形式开启了新的畜牧业发展路子。2018年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提档升级,即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青藏高原无污染洁净区、绝佳的生态环境、天然的牧场、优良的牛羊,都是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在毛学荣看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青海畜牧业要继续发挥优势资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市场销售方式转变。
未来
绿色天地大有可为
值得肯定的是,多年来,面对种种不利因素,青海从未放松对牛羊良种育种的科研投入。追溯历史,青海细毛羊、青海半细毛羊以及牦牛本品种选育、藏羊本品种选育、欧拉羊的选育等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青海畜牧业奠定了良种基础。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原大地推广开来,高效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等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誉为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该县的欧拉羊,过去只作为纯粹的肉用羊养殖。我们通过本品种的选育和养殖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欧拉羊的生产性能,逐渐选育成了青藏高原自己的肉用品种,老百姓从原来卖肉羊转变成卖种羊,极大提高了农牧民受益,也改变了畜产品结构。”毛学荣介绍。
近日,青海藏羊抗病免疫基因研究取得新突破,科研人员从遗传学角度寻找藏羊抗病免疫基因。业内专家认为,该项目将为藏羊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提供参考依据,对藏羊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而面对青海草原季节性畜牧业的实际,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正以科技转变生产的方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一面是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一面是发展生产的迫切需求。今年起,青海省将利用5年时间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此,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说:“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是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多赢之举,将极大改良土壤、改善水环境、净化空气,产生广泛的溢出效应,实现‘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永续利用。”本报记者 张 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