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遍地牛羊、水草丰美,正值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此刻,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正是一番忙碌景象,绿色有机的高原牦牛肉在这里经过一条条流水线作业加工后,“飞”向五湖四海市民的餐桌。
对于该企业总经理陆爱珍而言,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少。技术转化难、地理位置闭塞、人才短缺、牦牛业产业链不健全以及牦牛肉质参差不齐等现状,成为困扰企业飞得更高的现实难题。
五三六九的困境,亦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现状的缩影。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幅员辽阔、草原广袤,畜牧业是当地当之无愧的产业老大哥。坐拥资源优势,青海如何打好手中的“王牌”,将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如何加大科研投入将畜牧产业链由“粗”变“精”?
困境
打不出去的“有机牌”
青海绿色纯净牦牛肉,近年来受到“北上广”地区消费者和高档餐厅的广泛青睐。每年“青洽会”期间,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纷纷与青海本地牛羊肉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在他们眼中,青海牛羊肉是高海拔、零污染、绿色有机天然的高品质肉类。
苦于规模小、产能低,很多本地畜牧企业全部产品外销依然供不应求。“青海牛羊肉品质非常高,但除了分割冷冻肉却少有其他新产品。上海超市曾上柜过冻牦牛肉,但宣传力度小、市民认可度有待提高。如果能延长产业链,青海牛羊肉将走得更远!”来自上海的商贸客户陈先生,从事青海牛羊肉商贸业已五年有余,他对此有感而发。
“青海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缺乏走出去的本领。都说青海草原牦牛肉、藏羊肉好,但是好在哪里?当前,制约青海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就是我们有好的畜产品原料,却缺乏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能力,产品附加值太低,使得市场认可度、接受度不高,好东西却卖不上好价钱,产业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巡视员、副厅长毛学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一语中的。
记者走访发现,三四十年以来,青海超市货架和青藏高原特产店售卖的牦牛肉干品牌不乏,但纵观整个牦牛产业链,只有前端的牦牛肉原料和后端的牛肉干、牦牛酸奶等产品,好产品加工应用严重不足。“有限的高质量原料,没有被加工成附加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后端瓶颈受阻,导致新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制约了畜牧产业链延伸。”毛学荣分析。
如果说青海畜牧产品附加值低是外因,那么畜牧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亏缺、科学技术无法精准施策,以及季节性畜牧导致的牛羊出栏率低则是困扰青海畜牧业发展的内因。
毛学荣向记者坦言,长期以来,青海省畜牧业缺乏收购标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制约着畜牧业科学发展。“牧户应该怎么科学养殖、什么品类年龄的牲畜如何精准分销?目前收购方式是,执行统一收购价格,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没有体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