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高质量的创新,出错风险越大
在这次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薛其坤讲了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故事,这一发现被国际凝聚态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薛其坤团队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按照他的说法,要做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科学工作者甄别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提;二是要有功能强大且独特的研究利器,这是科学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基础;三是要有敢于突破已有认知的勇气,这是有所突破、超越别人,特别是克服当下盲目追风、盲目跟随别人走的必要因素。
薛其坤团队的脚步就未曾停歇,用他的话说,“工作仍在艰难探索之中。”
据他透露,目前,他带领科研团队正在挑战另一个科学结果——超导中的D波配对对称性,一个科学界认为“十分重要”的结果,该结果曾获得被称作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
“所以我们的模型尽管想法奇妙,但异常艰难,验证仍在路上。而且还有学界的人不断在问,这个理论模型可能是不正确的,问问大家,如果是你,你还能坚持下去吗?” 薛其坤说。
他自己的选择是,勇往直前。
理由也很简单。“作为一个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必须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是想解开一些未解之谜,带着好奇心这种强大的推动力,去从事你的科研。”薛其坤说。
当然,结果也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再过10年以后,结论证明我当初的想法全部是错的。”
薛其坤却并不担心。他说,“越是高质量的科技创新,风险越大。科学探索中充满了风险,这种机遇和挑战,也正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幸福的地方。”
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提出:做科研实验常让人感到枯燥,如何才能坐住冷板凳?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被问到这一问题时说:一个科研人员的成长,要经历从兴趣出发的热情,到为完成科研任务的责任,再到承担国家使命的自觉,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会感到枯燥。要利用好朋友圈,把自己的冥思苦想变成集思众创,共同把冷板凳坐热。
薛其坤则给了一个更为“接地气”的建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巩固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打造自己的实验技术,还要勤思考、经常思考——少花一点时间,看微信上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