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科学家的对话 院士向青年科研人员疾呼:最怕你们没激情

2019-07-15 19:47:25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受制于人的‘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最害怕的,就是你们青年科研人员、青年学生没有激情——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了创造力!”

说这话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

话毕,他又望向人群中向他提问的青年科研人员,补充道:“我们搞科研,就是要敢于吃亏!”

提问者是刚刚获得第1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曹春梅,她向韩抛出的问题是:“当科学家遭遇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时,如何从这种‘痛’中走出来?”

这一幕发生在前不久中国科协年会举办期间的第1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会上,会上包括曹春梅在内的10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该奖。有意思的是,当天包括韩杰才在内多位作报告的院士,正是该奖曾经的获得者。于是,出现了新获奖者向老获奖者“取经”、老获奖者向新获奖者“面授机宜”的场景。

这场“对话”备受瞩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10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所获奖项的分量:针对历届获奖者追踪统计发现,已有近10%的获奖者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就此表示,“困难有什么可怕,只要你的目标足够坚定,就可以激发你的热情。各位坚持20年、30年、40年,等到第30届或40届颁奖时,就是你们来分享人生!”

“最年轻”的启示:敢

“韦明川,1991年,‘龙江二号’小卫星载荷分系统的负责人;吴凡,1992年,‘龙江二号’姿态与轨道控制主任设计师;邱实,1991年,‘龙江二号’星务管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夏存言,1995年,‘龙江二号’地面动力与仿真负责人;泰米尔,1996年,‘龙江二号’卫星相机设计师……”

当韩杰才把这串年轻的名字和所做的工作一一对应“晒”出来时,包括100位获奖者在内的现场观众一片惊呼,“这就是哈工大‘龙江二号’90后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4岁,他们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年轻的队伍!”

今年2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刊登一张“地月合影”照片,人们在感叹这张炫酷大片的同时 ,更惊叹于照片背后的“龙江二号”微卫星团队,其主力正是韩杰才介绍的这几位90后。

鲜为人知的是,团队负责人韦明川早在读大二时就萌生了“做卫星”的想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几位有着同样梦想的同学开始摸索。

2015年9月,我国第一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而这颗卫星的学生研发团队负责人,正是韦明川,他也因此被称作“最年轻的卫星总师”。

无独有偶。韩杰才当天还讲述了另一位青年才俊黄志伟的故事。这位曾拒绝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邀请,从哈佛大学“海归”来到哈工大的青年科学家,从零开始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他带领研究团队,仅花费3年多的时间,就先后破解了3个科学难题。团队科研成果第一次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时,他才35岁。

“他们为什么可以?”韩杰才自问自答道:因为他们敢去碰“最难”的问题,敢在科研攻关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天,韩杰才以“三代科技工作者的‘怕’与‘爱’”为题作了报告,他说,自己这一代的“痛”更多的是“落后就会贫困,落后就要挨打,人民就要受苦”。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科学家回忆自己的求学岁月,“非一个‘苦’字可言”。

那时,整个高校的实验条件都比较差,韩杰才做实验缺设备,只能到外地去借,去一趟就是一宿的火车。如今回想起来,他年轻时的科研时光,有一部分就是在火车上一宿一宿度过的。

“而你们,新一代的‘痛’,就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韩杰才说,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把这些“卡脖子”的问题统统解决掉。

他还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的事迹为例补充道:“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是10年没成果,20年、30年也没成果,你们还敢啃这个硬骨头,还敢坚持吗?”

1 2 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邱晨辉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