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以渔:传帮带,接起智慧链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人才缺乏的现状,如何发挥“传帮带”作用,给宁夏培养出一批“永久牌”优秀人才,增强所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博士服务团成员从一开始就深入思考的课题。
高校是知识的灯塔,建好一个院系、办好一个学科,带起来一个实验室,都能照亮一大片求知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涛博士连续两年挂任宁夏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在他和学校领导长期共同努力下,“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实验室跻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宁夏大学乃至自治区的历史性突破。
“难处破新局、增量带存量”是马涛的挂职心得。在马涛努力下,宁夏大学与中卫市联合成立“宁夏大学中卫市创新发展研究院”,围绕中卫行业产业发展急需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并与金河科技、百瑞源枸杞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推进技术攻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荀丽丽博士利用组织资源优势,促成宁夏社科院与中国社科院上海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鹏博士挂职北方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牵头成立“语言学、文学、翻译”三大研究中心,选派50多人次参加培训,聘任6名客座教授,引进了2名外籍教师。
华东理工大学的于广锁博士是煤化工方面的专家,致力于推动宁夏大学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受聘为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后,于广锁招收培养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并主动请缨承担本科生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杨聚鹏博士率队赴40余所高校引才,帮助宁夏师范学院引进10名博士,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服务团的博士们如一团聚集人才能量的火种,正在点亮宁夏聚才引智的“满天星”,为宁夏链接起一条可以承接延续的智慧链条。
■ 项目红娘:牵红线,补齐发展短板
一个人才的作用有时远远大于一笔资金,一个点子的价值甚至胜过一个项目。
有“中国景观的微缩盆景”之美誉的宁夏,是全国第二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如何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张仁汉博士倡导发行了全国首张省级全域旅游惠民一卡通,有效解决了“市民游不起、景区吃不饱”的问题,让宁夏人游宁夏成为一种时尚,有力助推了宁夏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他还推动完成了“智慧宁夏”旅游云一期、二期项目,建设“惠游宁夏”App等,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
“挂职干部决不能把自己当‘客人’,挂职期间更要严格要求自我,主动‘要任务’,敢抓敢管,敢于直面矛盾较真碰硬。”挂任中卫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苏海涛博士说。面对招商难题,苏海涛深入调查研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恒大集团投资建设商业综合体项目。他还推动全国导游大赛、环球旅游小姐大赛落户中卫,扩大了中卫市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来自北京市经信委的孔德龙博士,参与组织宁夏与天津签署“宁电入津”框架协议,5年完成增供交易电量50亿度近20亿元交易额;来自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的邓先德博士配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吴忠市利通区农牧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争取资金1000万元。
时光流过。杨蓉对宁夏的不舍,代表了所有博士们的心情:“无论今后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关注宁夏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事。”
来自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的王咸宁博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宁夏的全域旅游,促成青岛报业集团来宁夏对接,达成在青岛推介宁夏文化旅游相关意向。目前,“览大好河山,游神奇宁夏”青岛到宁夏的旅游专列已经申请完成,首批团组已向宁夏出发。
一年又一年,博士们在宁夏进行着一场奉献智慧、自我成长的接力,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二篇博士论文”。
(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