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大桥为什么如此重要?串联大湾区创新要素

2019-04-04 16:19:07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广州“南下” 深圳“北上”

两个万亿级城市的创新对接

4月1日至2日,来自国内外多个地区的10余个新材料项目团队齐聚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与创新样板工厂第二批项目答辩,希望竞得入选资格。

作为广东省级重点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前期投资50亿元,远期投入有望上百亿元,主要瞄准三类材料研究方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周边,已经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全国首台、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装置,还规划建设南方同步辐射光源。

在科学家眼中,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研究材料科学的超级显微镜。中科院院士陈和生以锂电池、高铁为例介绍说:“我用中子散射的方法,可以研究锂电池的寿命、充电放电过程内部的变化,这个只有散裂中子源才能够做到。还可以探测大工程的试样,比如高铁和飞机部件的很多问题。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就是英国的散裂中子源卢塞夫实验室曾经解决了德国高铁在十多年前发生事故的原因。我们国家高铁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其相关研究,还有大飞机等等很多部件研究,我们相信在散裂中子源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三台谱仪共实际完成超过40项用户课题,用户覆盖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以百计的顶尖科学家来到松山湖,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前来这里扎根发展。

南沙大桥的通车,将珠江口西岸抵达这些大科学装置及平台的通行时间缩短到90分钟以内,将大大提升双边科技交流、创新合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推动包括南沙在内的珠三角新材料产业更加便捷地对接珠三角东岸的大科学装置和平台,逐步建立起从新材料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更多惊艳的新材料产品将陆续在这里诞生!

距离南沙大桥20分钟车程,番禺大学城40万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是广东优质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往受交通条件限制,这里的大学生及科研人员对前往东莞及深圳西北部地区发展更多是拒绝的。

南沙大桥通车后,从番禺大学城到东莞和深圳西北部的时间都缩短了30分钟,大大提升了两岸高校创新要素流动的效率。粤港机器人学院教授董国华说,粤港机器人学院由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和东莞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合办,旨在培养新工科人才,学生大学期间前两年在广州,后两年在松山湖,通勤时间成本问题,对于学院开展教学、招聘人才以及举办学术活动都产生很大影响。南沙大桥的开通,对于学院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和推进区域产学研联动发挥了积极效应。

广州“南下”,深圳、东莞、香港则在“北上”。就在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宣布在南沙设立分校,选址就初定在广深港高铁庆盛站。高铁、南沙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速,以后从南沙来回香港都非常便利,成为最终促成香港科技大学来南沙办校区的重要因素。

一些深圳人才也率先嗅到巨大的商机。曾在华为工作多年的冯建林,正是看好南沙的未来,不久前选择到南沙创立广州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他说,交通设施加速后,创新人才从南沙来往东莞和深圳,距离更短,时间更快,对促进孵化器链接广州、深圳和东莞的资源,实现更好的产业协同非常有帮助。

深圳面向全球的创新资源,通过南沙大桥等基础设施的联通到南沙来,香港创新项目也希望在南沙补上产业转化的短板,可以预见,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南沙可以成为广深港的共享服务枢纽,把深圳、香港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不到2年时间里,南沙已经聚集了12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它的背后还有一大批高端领军团队和人才,中科院有7个研究院所落户南沙,霍英东研究院也已经成为港澳科研团队的内地孵化总部,今后,在这里偶遇全球顶尖科学家,将不再是新鲜事。

当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并且彼此从事不同领域研究时,湾区的人才密度将会超过一个临界点,对于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所言,未来在大湾区,如果一位学者想进行一些跨领域的研究,走进一家咖啡馆,就能很容易地碰到另一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大家很自然地在这个环境中产生共同的兴趣。

从边缘到中心

南沙将率先迎来破局

南沙大桥的通车,将改变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

在通车之前,南沙属于广州市的边缘和末梢,在通车之后,南沙将成为大湾区的中心。

从广州CBD珠江新城到南沙区政府距离近60公里,无论是驾车还是乘坐地铁4号线,都需要1小时以上。而南沙联接珠江东岸的通道只有虎门大桥,20多年后经过的车流量远远超过了设计能力,拥堵严重。过一次桥,15公里往往需要1—2小时,让不少人视去南沙为畏途。

曾经有人称番禺为“睡城”,只能为市中心的上班族提供睡觉的功能。而城市更南端的南沙,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务服务也难以到位,人才留不住,企业不愿来。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虽然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蓬勃发展,但是有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这一头衔的南沙经济发展却落后于周边地区。

但如果以大湾区规划的格局来看,南沙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湾区全部11座城市及五大国际机场,在环珠江口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但是这种区位优势,很长时间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变现。

要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南沙的定位得从地理中心转变成为交通枢纽,才能集聚资源。要成为枢纽中心,先要从路通桥通开始。

从地图上看,南沙大桥直通南沙庆盛枢纽区块。庆盛枢纽区块之于南沙,好比珠江新城之于天河。轨道交通方面,庆盛枢纽区块还拥有庆盛地铁站和庆盛高铁站,目前地铁4号线运营成熟,庆盛高铁站也成为广深港高铁的重要一站。凭借南沙大桥的交通引流作用,广州和深圳两个万亿级城市的交通网络将在庆盛枢纽节点对接。整个大湾区的空港、铁路、公路网络在珠江口的地理几何中心实现连接。南沙交通枢纽中心的作用开始凸显。

交通的瓶颈一旦打破,南沙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优势,空间容量优势,自贸片区各种优惠政策立即开始释放吸引力。珠江两岸的各种资源要素迅速注入南沙这块价值洼地。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落户庆盛。总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易事特集团去年携手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开展的光储项目成功落地。南沙大桥开通之后,企业研发人员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南沙,乘坐广深港高铁35分钟就能从庆盛站到达香港西九龙站。在香港生活,来南沙上班,或者在深圳创业,来南沙买房未来也许能成为现实。

与虎门大桥相比,南沙大桥的路径以及配套的接驳线路,能够更快捷有效地串联南沙港区、南沙自贸片区、东莞港、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大空港、前海自贸片区等核心节点,形成一条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核心通道。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能够显著降低环珠江口产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南沙有望成为珠江口资源配置的中心节点。

南沙区委常委翁殊武表示,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让南沙成了大湾区与世界交流的关键节点,交通的完善则是南沙从地理几何中心变成资源配置中心的关键一环。

南沙大桥的通车,为南沙从边缘走向中心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南沙大未来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1 2 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