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27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2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当前,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如何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写好节水优先大文章?3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许文海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成效显著
水资源各项管控目标顺利实现
近年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山忠介绍,“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30%和32.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4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63.5%提高到76.9%,水资源各项管控目标顺利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以来我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505万亩。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实施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建设带动和引领各地区各行业节水。
“我国水资源配置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调水总量超过230亿立方米,有力提升了相关省市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黄河干流实现连续19年不断流。水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划定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支持地方实施237个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有效提升了河湖健康状况。在全国105个城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状况显著改善。”魏山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