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疼痛和心理的煎熬让她忍受不了,叫来护士帮着监测宫缩,却发现最高强度只到60%,护士扔下一句“你忍受疼痛的能力太差了”,就去忙别的了。
“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不相信可以做到无痛分娩,这有理念的问题。”胡灵群说,育龄妇女的经验大多来自母亲和外婆,老一辈的人经常说“生孩子哪有不痛的”。
其实,从1847年英国产科医生辛普森首次利用乙醚为一位骨盆畸形的产妇进行无痛分娩算起,人类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把痛苦赶出产房。有论文资料显示,2008至2009年度,英国产妇中选择椎管内镇痛技术进行无痛分娩的比例为33%。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显示,到2012年,美国无痛分娩的普及率达到90%。
蔡贞玉是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产科主任,她曾去胡灵群就职的芬堡医学院参观,有一个场景让她印象深刻:“等待宫口开全的产妇们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家人聊天,笑声不断,如果不是鼓起的肚子,完全看不出来这是马上要生产的人”。
中国无痛分娩的起步并不晚。早在196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光波就开始了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研究。从1963年9月到1964年3月,张光波一人为67位产妇实施了分娩镇痛。除了一位产妇无效外,其余都顺利生产。
她在翌年发表论文《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第一次在中国证实了分娩镇痛的可行性。但这篇论文并没有发表。随后有大约20年的时间,没有人提起她的研究。
“中国行”的志愿者,来自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产科医生哈罗德·马克尔维玆发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重症监护和分娩镇痛几乎在同一时期重新起步。到了2011年,前者几乎遍及了每家医院,而后者(麻醉医生24小时不离开产房的分娩镇痛)几乎没有。”
胡灵群说,在一些人的心里,只有经历过产痛才能真正成为母亲,类似于凤凰的浴火重生。有明星甚至发微博表示想通过疼痛来感受母爱的伟大。而那些对产痛反应强烈的人则会被指责为“娇气”“矫情”。
“疼痛像是身体里的闹钟,是为了提醒产妇即将分娩的。被闹钟吵醒之后就应该关上它,干吗要让它响个不停,一直折磨自己呢?”
每1万人只有麻醉医生0.5人
姜丽华是“中国行”的一家合作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麻醉科主任,经常需要花大量时间跟家属做思想工作,反复讲解,无痛分娩所使用的药物浓度只相当于剖宫产麻醉手术的1/10左右,不会注入血液中,也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后来,她们便不再要求家属签字,只要产妇本人同意,经评估无禁忌症后就可立即进行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的专业用语是“分娩镇痛”,胡灵群他们推广的主要是椎管内分娩镇痛。在腰椎3、4节之间,有一个充满了神经根的腔隙,是疼痛信号传入大脑的必经之路,把麻醉药物注射到这里,就可以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输。国家卫健委开展的分娩镇痛试点工作,推广的正是这种方式。
成立“中国行”团队之初,胡灵群本希望先在大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进行推广,依靠他们的影响力辐射基层地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屡次碰壁,院方总以人手不足、工作量已经饱和等理由拒绝。
他不得不改变策略,不管是省市级,县区级,公立还是私立医院,只要愿意开展无痛分娩,“中国行”团队就提供帮助。
他发动起身边的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助产士,还专程参加美国相关专业学术会议,逢人就“推销”。他开玩笑说自己尝到了“讨饭”的滋味。
经过前期的筹备和调研,2008年6月,“中国行”的第一批15名麻醉医生、产科医生、护士等到达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医院。出国前,胡灵群曾在这个医学院的前身浙江医科大学读书,也在当地的医院工作过近10年,凭着对杭州的了解,他觉得这个项目相对来说不难开展。
“中国行”团队入驻之后,第一天只有一个产妇接受全程椎管内无痛分娩,到了第四天,9个产妇中8个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双方在临床上的切磋、学习也比较顺利。就在胡灵群以为这“第一仗”圆满胜利,队员们收拾行李陆续返美的时候,项目突然被叫停。
原因是浙江省没有无痛分娩的收费规定,如果院方执意开展,只能无偿进行。
事实上,收费的问题不只出现在这一家医院,直到现在都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难题。
一般来说,公立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收费几百元,比剖宫产收费低得多。但椎管内分娩镇痛需要麻醉科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保证分娩镇痛安全进行。
麻醉科医生在全国都是稀缺资源。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约有7.66万麻醉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仅为0.5人。而美国和英国分别是2.5人和2.8人。
在一次“中国行”活动中,哈佛医学院的麻醉科医生李韵平照例巡视产房,她注意到一位产妇反复在产床上翻滚,却咬着牙不发出声音。
这位产妇表示想进行无痛分娩,评估结果也符合条件,可找遍了医院整个楼层,李韵平也找不到一位本院的麻醉科医生。后来才知道,当天所有的医生都在手术室抢救一位大出血的产妇,无暇顾及其他产妇。
类似的事例在国内医院常有发生,在外科手术对麻醉科医生的需求面前,产科不得不妥协。
有产妇生产过程长达数天,这给本就人手不够的麻醉科医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院方靠提高他们的奖金补贴才能留住人,一些医院觉得“不划算”。
“政府想用低价推广无痛分娩,看似老百姓能得到实惠,可事实上没人愿意这么做。”沃医妇产名医集团的联合创始人龚晓明说,“大型公立医院本身的患者足够多,没有动力,这导致私立医院的无痛分娩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