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壮族小伙韦情从广西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那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留在城市希望通过报考公务员有个“铁饭碗”。他却去了一家专业对口的农资公司,从事农业化肥售后服务工作。刚走上岗位,他经常出外勤,几乎跑遍了广西各区县,结识了不少水果种植户。
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金光农场的木瓜种植户相识后,韦情了解到木瓜种植是个收益高、有前景的产业。他粗略算了一笔账:按市场上水果木瓜每公斤批发价1.4元,每亩地种120棵木瓜树、一棵树结40公斤木瓜计算,运营良好的情况下,每亩地可产木瓜4800公斤。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每亩地能有近3000元的利润。假如能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百亩,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利润。
当年10月,他选择了一条“逆向行走”的道路,带着不到5万元的积蓄回到家乡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上甘屯,邀请同学肖欧学昌、韦起存合伙筹集到42万元启动资金,办起合作社,种起水果。
种植果树首先必须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韦情的老家兴华村多年来以种玉米水稻为主,多水田,有限的农田是村民的“宝贝疙瘩”。土地流转工作启动后,很多农户都不看好韦情的项目。仅有一些关系要好的同学和亲戚支持他,将零散的土地流转出来。直到2016年1月,韦情与肖欧学昌历经艰难,共从兴华村上甘、下甘两个自然屯流转土地155亩,这才开始了日升大白皮水果木瓜种植。
果树种植离不开技术支撑。刚起步,韦情又遇到不少困难。2016年6月初开始,马山县持续降水,雨水顺山流入50亩地势较低的种植片区,形成了内涝。韦情顾不上避雨,试图挖沟排水,但却于事无补,不少果树被泡坏了根。那年的雨水灾害,导致海南、广东多地木瓜减产,南宁市场价高达每公斤2.6元,比往年翻了一倍。当年秋季木瓜成熟后,韦情果园里的木瓜累计售出13.5万公斤。尽管收益不多,但韦情觉得,流转土地、种植果树带来的效益,远比想象得多,值得继续深耕细作。
韦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果园种植刚起步时,许多农户既不懂水果木瓜的种植技术,也不了解市场行情,依然抱着观望的态度守着土地。为此,他每天奔波在果园,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户。
2016年11月8日, 韦情又靠着有限的收益成立了马山县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队伍慢慢壮大,6名信任韦情的农户加入其中。经过全体成员的精心打理,果园在第二年3月至5月进入丰产期后,木瓜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收益达到47万元,合作社的前期投资逐步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