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被学业与工作压力束缚,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他们的白天生活还可能被社交关系捆绑。
就职于国企的杨勇,工作压力并不大,即使在上班时也能有些闲暇时间,可他仍然只用午夜时分做自己想做的事。“同事聚餐,或叫你一起打游戏,公司有活动,你都得去吧?不然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合群,怎么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虽然工作清闲,可如今他却奔波于各种社交场合,疲于维持关系,反而一点都不轻松。
“夜里大家都已入梦,没人打扰我,不用担心微信信息提示,我能安心做我喜欢的事了。”杨勇说。
更极端的是,有的年轻人把熬夜当作逃避现实的方式。在他们的心中,一天的时光被完全撕裂成了两半,一半是漫长揪心的白昼,一半是飘渺虚无却愉悦的夜。
黄钰记得,她是从上中学父母闹离婚后开始熬夜的。白天,父母总是毫不避讳地在她面前争吵、斥责对方,只有在夜里,父母休息后,家才会成为安静的空间。
“夜晚的家才是我记忆中家该有的模样。”
后来她开始习惯于白天睡觉,锁上房门戴上耳塞,而在夜里走出房间,坐在阳台吹风,默默地给一天没吃饭的自己煮碗面,有时她干脆就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发呆。她说,这才是我的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咨询师李初曦认为,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实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年轻人白天时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便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其次,报复性熬夜也与上瘾行为相关,不少年轻人虽然知道熬夜存在危害,但他们通过熬夜抵抗了焦虑情绪,在熬夜的过程中获得了快感。当他们找不到其他方法来对抗焦虑,于是就陷入了熬夜的循环。
李初曦建议,年轻人应该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
报复性熬夜,是在报复被剥夺的时间,以证明自己仍是自由的,仍有能力安排和掌控自己的时间;是在报复白天不如意的生活,在黑夜里,他们能摸索到让自己满意的存在的方式。
报复性熬夜更像是一种反抗,牺牲自己的健康,反抗家人、同事、领导、社会、环境施加给自己的不自在,实际上却是生活中的一种无奈。
林沐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