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报复性熬夜”在报复什么

2019-03-18 14:04:23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华侨大学的张羽,每天凌晨两三点都会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明天再熬夜我就永远见不到白敬亭”,可到了第二天,她依旧会在凌晨时分,在微博上发下不熬夜的誓,然后继续看综艺。

湖南农业大学的王韵,曾经建立了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并在朋友圈发了群二维码,一天之内有二十几个人加入了群。最初二十几个人都能在群里打下“12点睡觉卡”,可渐渐地,有些人不再打卡,有些人干脆退出了群聊,3周后,群里再也没有人发言。

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小霞,常像个老中医一样在同学聚会上给大家科普熬夜的危害,可当同学们问她几点睡时,她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眼睛瞟向别处,“不瞒你说,我也熬夜。”

当代年轻人身边,总是潜伏着无数个张羽、王韵、小霞,他们深知熬夜的危害,甚至常用各种方式激励自己不熬夜,可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又总是将罪恶的小手伸向手机、遥控器、鼠标、键盘……

因为要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而不得不晚睡的行为被称为“被迫式熬夜“,已经习惯了晚睡的行为被称作“习惯式熬夜”,这些明知熬夜危害、在夜里也没要紧事做却依旧熬夜的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为自己贴上了“报复性熬夜”的标签。

那么,报复性熬夜的年轻人,到底在报复什么?

邹德宝是一名刚入职场不久的新人,他记得在大学时,自己从来不熬夜。“我到期末都不熬,舍友叫我活神仙。”可到春节回家,当母亲惊叹他脸上出现的黑眼圈时,他才忽然意识到,进入职场不到一年里,他已经睡得越来越晚。

“工作真的太忙了,到晚上才有时间打一会儿游戏。”

白天都被繁重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精神高度紧张。夜晚时分,好不容易逃出了工作与学习带来的紧张氛围,换上睡衣躺上床,放松的不仅是劳顿而倦怠的身体,还有心灵。

“终于放松下来了,终于有自己的时间了,光阴短暂,不能辜负了夜晚,必须做点事情来度过。”华东师范大学的宁兰说,她熬夜时最常做的事,就是刷爱豆的微博。

1 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林沐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