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采桑,六月采梅,十月采橘……在临海,四季水果不断,而鲜果难以长期保存,一度成为果农的‘烦心事’。”戴可杰说,按照时令,自家祖传的熬膏手艺,恰好能够破解鲜果“卖不掉、放不住”的烦恼。
图为:姜膏 受访者供图
鲜果熬成膏,要经历采摘、选材、清洗、阴干、挤汁、过滤、沉淀、熬制、搅拌、收膏等20多道工序。
“我们在传统桑葚膏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梨膏、姜膏、蜜橘膏、杨梅膏、枇杷膏、西瓜膏、火龙果膏等9种新产品。”戴可杰介绍道,每研制出一种新品,背后往往要调试上百次。
“膏方熬制最关键的是火候的把握,要分时采用武火、文火、炭火等,经历12个小时以上,方能熬制出纯度高、香味浓、甜度佳的单方膏。
据介绍,这一传统技艺已列入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谈及“夜以继日”的熬膏时光,戴可杰说,35斤新鲜枇杷历经十几个小时的熬煮,只能出1斤枇杷膏。“无疑,这是一个细致、繁琐的过程。”
图为:桑葚膏 受访者供图
诚然,与父辈不同,文艺青年戴可杰却将这份“苦”酿成了诗。
“在熬膏的过程中,有灵感了,我就拿起纸、笔写上几句,我想把熬膏的经历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在戴可杰看来,写诗不是纯粹感情的宣泄,而是思考生活、品味生活之后,值得被写出来的感悟。
如今,他在每种膏方的包装上都附上了一首小诗,还自创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推广古法养生膏方。
作为一名“80后”农创客,戴可杰不断地用创新手段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他的带领下,村子有近十位大学生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戴家小院也成了当地农创客的“集聚地”,不少“农二代”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为彼此的发展出谋划策。
“接下来,我想把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融入到膏方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让传统膏方走向世界。”戴可杰说。
把水果熬成膏,将日子过成诗。回顾返乡创业的“得与失”,戴可杰说,“农创客的未来亦如熬膏,用心投入,慢慢等待,便会等到生活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