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对深圳来说,参与国际城市竞争,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城市按照自身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创造新的资源,赋予新的活力,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已经屡见不鲜。
此刻,深圳正在这条可持续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金黄的油菜花,深红的百日草。蝴蝶在花间飞舞,农民在田中劳作。2019年春节,两千亩花海悄然绽放在深圳郊外的光明小镇欢乐田园,每天吸引5万多名游客。
欢乐田园和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知名主题景区都是出自华侨城集团的大手笔。作为与深圳经济特区共同成长的中央企业,华侨城在早期“旅游+地产”的创业模式成功后,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新型业态,成为深圳推动“文化+”产业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提供了生动实践。
以欢乐田园为例,这里最早曾是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场难以为继,10多次的体制变更也没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2017年年底,华侨城集团与原光明集团和地方政府签订增资扩股协议,控股了光明集团,为这家历史悠久的国企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强劲的动力。
新组建的光明集团董事长倪明涛告诉记者,并不是建个景区那么简单,而是针对这个新兴的城区所缺少的产业引导、城市配套和环境支撑,建设一个国际知名的生态农业旅游小镇,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文化积淀深厚的特色小镇不同,光明小镇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小镇一方面尊重并挖掘当地积累多年的国营农场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正是因为有华侨城这样的文化领军企业,又有数万家规模不一但都各有所长的市场主体,在“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各领域积极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使深圳能够在贫瘠的文化土壤上,开拓出具有丰盈形态的文化生态。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逐步形成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透过深圳这扇改革开放的窗口,我们见到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是文化散发出的无限光明。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