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脉
根据世界著名大都市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数字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有质的飞跃。
作为一座经济发达、人均GDP近20万元的移民城市,事业的成就,或许只是吸引人才前来深圳的因素;而精神的归属,才是让人留下的理由。
2月18日,深圳市坪山区的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内,IT工程师邓晓艺正在“坪山城市书房”里享受阅读的乐趣,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这里了。2017年,这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因工作来到坪山,本来对这个文化基础薄弱的城区“不抱希望”,却意外发现这里的文化生活“别有洞天”,她决定留下来。
“城市的文脉延续,是增强人们对城市认同感、让城市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坪山区委宣传部部长吴筠说,近年来,坪山区将城区文脉保护建设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紧密融合,让文化成为支撑坪山发展的重要力量——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南中学堂、金龟村山脚下的老供销社,一度衰败,无人问津,经过精心设计改造为城市书房和文创体验馆之后,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使坪山迅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
在坪山中心公园旁,崭新的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文创体验馆、书城拔地而起形成“文化聚落”,成为坪山中心区耀眼的“新文脉”。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系列打破现有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让坪山区迅速引入高端文化资源,声名鹊起,“近者悦,远者来”。
坪山案例只是近年来深圳公共文化事业“软硬兼施”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圳连续3年发布“城市文化菜单”,带来国际文化资源;全年16万场次文化活动,极大程度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大手笔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科技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夯实文化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