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刘建国,在广东省深圳市经营着一家小餐馆。1993年他离开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来到广东,一步一步奋斗至今。
初到深圳,刘建国住在五六平方米的铁皮房。为了生存,他啥苦活累活都干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仍然精力充沛。“这里劳有所得,有付出,就有回报。”他回忆说。
“当时,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来到广东务工,和千千万万外出打工的人一样,我特别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衣锦还乡。”刘建国说,“这20多年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改变,还是每年的春运。”
据刘建国介绍,刚来广东时特别想家,每天心里都暗暗盘算,无论回家的路有多曲折,无论经历多少千辛万苦,一定要回家过个年。
“过去火车票非常难买,春运时,在寒冷的站前广场一等就是一晚上,不像现在,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就可以买到需要的车票。而且当时的火车速度很慢,我过年回家经常要坐30多个小时的硬座。”刘建国说,“如今高铁通车后,时间缩短到仅需5个小时,中午坐上车,晚上就能到家了。”
春运被喻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全国春运看广东,因为毗邻港澳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全国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主任黄欣以前在广铁集团工作,是一名“老春运”。
据黄欣介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8.3亿劳动力资源中,有5.9亿在农村。伴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接纳了这股庞大的进城务工流。“东莞当年通过加工贸易起步,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的农民工。现在东莞近千万城市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成。”
在外辛苦一年的务工者,都盼着春节全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