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探路
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从区位上来说,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空间广阔、生态优美,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深港向东拓展辐射的战略支点。
随着合作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深圳交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配套更加完善,合作区将进一步接受大湾区的产业辐射,尤其是有效对接深圳的产业溢出,形成合作区与大湾区尤其是与深圳产业和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跨越式、跳跃式新发展。
同时,合作区生态适宜,是广东省生态最优的区域之一。PM2.5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环境优美。辖区内有50.9公里滨海岸线,13公里优质、连续的沙滩和海滨浴场,赤石河上游、明热河、南门河达到II-III类水质。
合作区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宋代名相文天祥、抗倭名将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了足迹。这里还有红四师纪念馆、大安峒革命烈士纪念墓园、彭湃宣传革命旧址、东纵六支战斗遗址等众多红色遗迹。合作区内原籍居民有客家、潮汕、疍家、畲族等族群,文化多彩斑斓。
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既有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有广东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的全新谋划,又值广东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的历史契机。因此,合作区设立伊始便担负着更大的使命——通过特区带老区、财富带资源、经验带空间的组合,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打开新局面,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探路。
向发展迅猛的产业新城转变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
经过7年建设,合作区已从汕尾最为偏远、最为落后的区域之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全新产业新城和滨海新区。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枢纽,未来去广州、深圳都只需数十分钟。”合作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共规划建设道路71条,道路总长约251公里,总投资约502亿元。与此同时,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等一批项目也在规划建设中。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广州将分别形成半小时及一小时经济圈。
产业的强弱无疑关系着这座城的兴衰。为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且努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智能装备、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细分产业。
在配套设施方面,12月4日,合作区首批2500套保障性住房开建,建成后将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第一个人才安居社区三年内将全面建成。
与此同时,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选址已确定,深圳市政府已立项2.8亿元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寄宿制高中,推动规划建设两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合作区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签订共建深汕门诊部框架协议,2019年1月实现运营。
此外,深圳大学方面表示,将把双方合作的深汕医院打造成为高水平智慧型滨海最美医院。在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和医管中心的支持下,当地已规划设计市属公立三甲医院,确定医院选址,划定了红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