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海南省全垦区共设立82个居,近3000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农场人员被分流到“居”工作。
改革也给职工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退休人员、教师、医生等人员移交地方后,待遇大幅提升。近3万名在职和退休人员移交后,人员工资、养老金等大幅增长,与地方基本持平。改革前,南滨农场退休干部郑有干,因原先农场未足额缴纳社保甚至断保,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到手只有300多元。移交后,他的退休金上涨10倍达到3000多元。
在改革推进中,垦区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及养护和涉水项目建设等被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多年来,海南农垦筹措166亿元用于解决垦区民生欠账。近十年新修建和硬化道路4150公里,是过去垦区修建道路的近80倍。
强“筋骨”产业多元迈大步
1041万亩土地是海南农垦最宝贵的生产资料,也是农场、干部职工、地方政府、场外农民及企业利益争夺的焦点。但是,未确权地、争议地、被占地等“三类地”问题突出,纠纷多发调处难。同时,垦区土地资源占有不均,管理粗放,租金过低、租期过长、面积过大的“三过”现象曾长期普遍存在。部分农场土地租金每年每亩最低只有一二十元,租期长的达到70年,甚至无限期。职工承包土地多寡不均,原红明农场有的职工能承包1800亩土地,有的职工只能租到两三亩。
在新一轮农垦改革中,通过积极推进土地确权改革,海南农垦基本完成“三类地”确权和调处。截至2018年6月,共完成土地确权发证990.54万亩,发证率95.12%,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两轮土地规范清理和合同换补签工作,“三过”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起垦区土地收入可达到2.2亿元,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加1.46亿元。
摸清“家底”后土地有了“身份证”,海南农垦围绕土地招商引资上项目,做大主业,多元发展,土地释放出了更高价值。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海垦南金农场公司包蜜园村人气颇旺,这个农旅结合的村子,每天迎来游客四五百人采摘、到农家乐吃饭。
“低产胶园年亩产值500元,种上新品种菠萝蜜、杨桃后,年亩产值超5000元。”南金农场公司职工张太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仅如此,该公司两个南丽湖周边的旅游休闲投资项目,果园可作为“环境”卖钱,不砍树、不新增1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公司和职工每年能有保底1000元的新增收入。
现在垦区各农场纷纷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谋划热带特色种养项目、共享农庄、生态旅游等特色项目,整合资源,做专做强。2017年,27家农场公司首次全部盈利,2016年亏损严重的八一、南金、乌石农场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190%、120%、120%,成为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军。
2017年,海南农垦集团实现总营收225亿元,总利润4.62亿元,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约17亿元。一份国家部委的问卷调查显示,改革启动至今,已赢得海南农垦80%职工群众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