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高新企业成深圳耀眼标签

2018-10-08 23:44:54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历程:深圳经历从原始积累到自主创新

从历史因素来看,深圳的成长其实缺乏先发优势。虽然毗邻香港,但深圳在科技和创新资源上“先天不足”。但在后天上,深圳坚持自主创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完成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原始积累。

2005年,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战略中心主任冯苏宝在《深圳经济特区如何进一步开放》中提出:“深圳特区的开放事业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开辟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为代表的以园区经济吸引合资独资企业,到外资参与城市高楼群、商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以港澳台为主体的加工贸易企业蜂拥而至,再到国际大型制造企业、跨国公司、科技企业、服务业、金融、商业、分销网络大规模进入,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乘数效应,形成了外向性因素进入的洪流之势”。

21世纪初的深圳虽然开始“暴富”,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和缺乏新兴优势的瓶颈。不过,前二十几年的累积也为深圳产业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让深圳做足了痛下决心腾笼换鸟的转型准备和创造区域性自主创新的条件。

200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发“1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年:中国深圳发展报告》中指出, 2004年深圳300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56.73%;研发投入总量近125亿元,占GDP的3.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倍,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特点:深圳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高交会”是中国科技第一展,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高交会”的前身居然叫作“荔枝节”。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深圳当时原有的人口红利也正在消失。深圳正在“三来一补”增长乏力的路口徘徊,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于是在1999年,深圳将原来每年一届的“荔枝节”改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的举办,也成了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加工制造业,获得了深圳第一支柱产业的宝座。

在深圳的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企业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技术,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研发,针对性更强。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教资源匮乏、科技人才稀缺的基础起步,形成今天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创新成果密集涌现的局面,深圳得益于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界相结合”的创新综合生态体系。

人才:用创新载体吸引科创人才

200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07年,刚在国外毕业的29岁博士后郑海荣来深圳参加面试,招聘机构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那时深圳先进院刚刚成立,租用了蛇口一栋厂房,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让这个研究超声的博士后有些忐忑。

但是院长樊建平用一段话打动了他:“有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有深圳这片肥沃热土,还有香港和国际上专家团队支持,在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在美国,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就这样,郑海荣留在了深圳,今年年初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回忆起这段经历,郑海荣还记得院长樊建平当年最煽情的一句话,“现在回国正是时候,来深圳吧,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场!”

如今,各类创新载体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深圳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深圳“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类企业,其中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为、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人数占总量的比例接近65%。

1 2 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阮元元 王纳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