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法律更倾向于打击混淆商品与服务来源的一方
这场鲍师傅之间的对决,一方拥有餐饮类商标,一方拥有糕点类的产品商标,都说自己才是正宗的,全国姓鲍、做餐饮或糕点的师傅也许不在少数,目前两家公司已经互相起诉对方侵权,到底谁有道理?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告诉记者,两位“鲍师傅”的争端,要从核心产品、运营时间、经营手段三个维度分析:“本案要看鲍师傅的核心产品肉松小贝是通过谁的努力,最早在市场上获得好评?另外要看手段,法律更倾向于保护诚实经营者,要看双方手段是否正当?有谁在不正当地取得别人的经营成果?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是做红肉松小贝的第30类拥有者,卖糕点的鲍师傅更占上风。”
游云庭律师认为,法律更倾向于打击混淆商品与服务来源的一方,餐饮店如果用鲍师傅三字经营餐馆可以,但如果主要用来卖糕点,则有可能涉嫌侵权:“双方到底有没有在正确的范围里使用自己的商标?还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攀附别人的品牌?我们更倾向于打击的,是混淆商品与服务来源的人。如果你是一家餐馆叫鲍师傅,你在餐厅把肉松小贝作为产品之一来卖,这没问题,但如果你把它作为自己主要的产品,就会很容易被认为是混淆商品,有被判侵权的风险。”
餐饮业内人士:产品及服务才是经营之本
网红餐饮时代,由于互联网传播特性,一家店火了之后往往全国知名,消费者蜂拥而至,直营店接纳量有限,但需求巨大,催生了很多利益空间。有投机取巧的商家就迅速跟风,或抢注商标开放加盟,或就地改换招牌。尤其在社交网络的助推下,消费者跟风拔草成了一种时尚,吃什么不重要,有噱头更重要,这也促使一些商家认为:“做餐饮就得赚快钱。”一旦一款爆品出现,就会引发全国“山寨”的奇景。甚至还有商家认为,山寨纠纷形成话题热点,对品牌热度有所提升。
部分追求短期效益的网红店为维持热度,甚至通过雇人排队、黄牛代购等,故意造成人气很火的热闹景象,买到的人更觉得物有所值,迎合和刺激这种大众消费心理。
武汉餐饮协会人士表示,餐饮业要想经营长久,仍需要专注产品及服务,赚快钱模式存在较大风险,靠瞬间构建的虚假人气来支撑场面,终究难以走远。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记者:任梦岩、左艾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