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2018-05-21 22:22:55 深圳资讯网 NEWSSZ.com

回望革命战争年代,陕甘宁特区犹如精神灯塔,为夺取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特区精神穿越时空、一脉相承,改革之火燃遍神州,大地处处万物复苏。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有外电惊叹道:“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岗到深圳,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边,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祖国大江南北;

这是令人振奋的时代——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特区,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经济特区的尝试率先在蛇口工业区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疾行。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如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继蛇口工业区之后,罗湖区也打响了战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全面铺开。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60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当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更是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截至当年,共建立了包括339个市县、3亿多人口、50万平方公里的对外开放地区,打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铁一般的事实,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得到如此大的释放。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与当年的“逃港潮”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深圳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过去5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跻身全球城市30强,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发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百姓福祉稳步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特质更加凸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1 2 3 4 5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编辑:深圳资讯网
相关资讯
深圳资讯网·网友评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