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途经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境内时,留下了一个叫孤柏嘴的小河湾,这里水势平稳,如今成为市民们休憩的去处。今年5月6日,雨后的孤柏嘴薄雾蒙蒙,当地文物保护志愿者王先生指着黄河南岸绿油油的田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那边是邙山余脉。过去是盗墓贼经常光顾的地方,近年来,他们却难以得手。”
邙山东西绵亘100多公里,流传着“生在苏杭,葬于北邙”的传说,自古就是丧葬的风水宝地。其中,洛阳境内的邙山最为著名,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葬于此地,郑州境内的巩义、荥阳、惠济区也有不少古墓。
“古人讲究厚葬,只要盗墓成功,就有巨大的利益,这是盗墓贼不惜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他们要的是利益,破坏的是文物。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文物知识的普及,村民的防范意识大大增强,盗墓贼得手并非易事。”王先生说。
盗墓团伙作案分工明确
“盗墓贼的水平再高,一个人是盗不了墓的,需要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配合。现在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覆盖面大,只要群众有防范意识,就能及时发现盗墓贼的踪迹,避免古墓受到破坏。”王先生说,国家对名人古墓的防范十分严密,刑事处罚严厉,盗墓贼不敢轻易作案,而是把目光盯在农村民间古墓上,他们打听到古墓的线索,先看风水,再踩点,然后物色同伙伺机作案。
近日,荥阳市人民法院一审、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的孙某等10人盗掘古墓葬案,就是如此作案的。
孙某所在的孟津县地处邙山古陵墓群,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当地村民的盗墓活动一度猖獗。作为当地村民,他熟悉古墓相关情况,一心想通过盗墓发财。但当地对古墓保护力度大,特别是《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自2012年3月施行以来,依法构建了邙山陵墓群及田野文物的安全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