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几乎占据了一个人生命的1/3,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上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然而,“一组全国六个城市调研数据显示,失眠患病率为57%,患者以工作人群和老年人群为主。”3月21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睡眠日,3月2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周波在聊失眠那些事儿的时候,提到:人们容易在睡眠认知上走入误区,单靠药物是无法真正缓解失眠的,规律作息为宜,也切勿强迫自己每天必须睡够多少小时。
一类误区:不在乎睡眠 单靠药物缓解失眠症状
“睡眠障碍有88种,失眠只是其中一种,轻微或偶尔一两次的失眠是一种症状,严重的失眠则是一种疾病。这二者区别的主要以是否影响白天的生活为标准。”周波介绍:“严重失眠也有程度的区分,三个月以下为短期急性,三个月以上为长期慢性。”他称:“临床观测发现,大部分长期慢性失眠的患者,都是由偶尔一两次的失眠,过渡为短期急性的失眠,最终演变为长期慢性失眠。”
“容易走入‘不在乎睡眠’这个极端的原因就在于,失眠本身的成因有多种,社会压力、个体性格、身体差异、情绪调节、用药情况等,然而,不少失眠患者在症状还很轻微的时候,并不注意,直到已经影响白天的工作,乃至生活后,才会想到要改善缓解这个症状。但往往,他们又不会去溯源,到底自己为什么会失眠。”他解释:“这就是很多人失眠后,会想到买药吃,来缓解,从一颗一颗的吃过渡到一把一把的吃,我们将这类人归类于对睡眠的认知是‘不在乎’。”
“近期,一位中年女性来就诊,她长期依靠安眠药入睡,从一颗到一勺,不断加量。”周波介绍:“但其实,这位患者是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焦虑症引发的睡眠障碍,依靠安眠药并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