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衡量使命的尺度。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既着眼打好三大攻坚战的“补短板”,也致力于“五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既着眼于实施宏大战略的蓝图,也致力于小事改变中国的微观现实……
现代化,是标注时代的名片,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梦想。
2017年9月29日,伴随着清脆的鸣笛声,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这条《建国方略》中规划的“世纪铁路”在挑战无数世界性难题之后一举建成,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现代化在当今中国驶出了“加速度”——数字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网购消费成全球之首,高铁、共享单车国际驰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井喷”问世,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增添着时代符号与最新注解。
一个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正上演着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现代化伟大实践。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号召。
新时代征程上,三个奋斗目标犹如明亮的航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标,是连接现实和梦想的桥梁。
这三个奋斗目标层层递进,步步衔接,是对中国现代化这场“持久战”的深刻认识和实践总结,蕴含着“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接续奋斗,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
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设定百年为奋斗节点,一定是着眼万里征程;
当一种担当、一种方略承接民族的伟大梦想,一定是心怀千秋伟业。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共十九大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不仅释放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信号,而且预示了世界未来走向。
2017年12月8日,北京已是隆冬时节,中南海怀仁堂里气氛热烈。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这是一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习。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引领新的现代化进程;横剖中国现代化的主轴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在持续延展,新时代需要有新跨越。
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人”的现代化,是“美”的现代化,是“强”的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美丽中国梦绿意更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未来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一幅幅新图景,人民将感受中国现代化的一项项新获得,世界将看到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个新呈现。
3年多前,在上海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勉励大家“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2017年12月17日,继C919首次试飞成功半年后,第二架C919又腾空而起完成首飞,国产大型客机将逐步拉开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和时间赛跑,让梦想放飞。
从疾驰的“复兴号”高铁到国产航母下水,从国产大型客机振翅高飞再到大型两栖飞机AG600首次腾空,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正以充满中国符号的表达,日新月异地书写着现代化的新史诗。
这是人民至上的新时代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习近平
群山环绕、云雾氤氲。白交祠村是福建厦门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子。这里曾经交通闭塞,群众生活困难。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两次来到这个村庄访贫问苦,同村民座谈共谋发展之路;2010年春节,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还专门询问这个村的发展情况。
如今,白交祠村里办起“农家乐”,茶叶等农副产品热销,通了水泥路,村里不少人家建起了楼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86年的25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万多元。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
“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深情抒怀。
是什么样的执着与情怀,让一份牵挂惦念至今?是什么样的初心和信念,让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生巨变?
从黄土地走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抱定“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政治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新时代的执政理念——
2017年6月21日,山西吕梁山区赵家洼村。
在这个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习近平总书记坐在炕沿与大家拉家常,到农田边蹲下察看玉米和芸豆长势,向当地干部了解脱贫计划。
“现在党中央对农村农民的政策都是‘给予’,就是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说。
5个月后,中办、国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公布。意见明确,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亲自推动落实,这是最深的牵挂,更是最大的担当。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行进在新的“赶考”路上,生动诠释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从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信念一脉相承,也揭示了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朴实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色,宣示了新时代继续前进必须永葆的宗旨。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7年11月,上海市宝山区大型区筹公租房项目“霄云湾”开放第5批选房,每月支付800元租金便可拎包入住40平方米单身公寓。上海已明确,“十三五”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市场化住房总套数将超过60%。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1月数据显示,11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已低于1年前。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多年来的投机炒作受到强有力抑制,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的政策措施效果日渐显现,新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明确定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从强调“物质增长”到看重“公平正义”,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注重“自我实现”,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地解决人民的“痛点”“难点”,民心所望就是执政所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不断厚植,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断凝聚。
新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关心的问题中,解决民生“小事”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事”,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发展新走向——
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新部署。
决定经济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会议,屡屡提及具体民生“小事”,彰显着新时代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对发展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论断,3万多字的报告中没有提GDP等数量型指标,这被外界视为“中国发展方式和理念的一大转变”。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看重数量增长”转向“满足好人民新需求”,顿呈“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拥抱世界的新时代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展示了世界最大政党深厚的天下情怀。
一个多月后,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一如既往”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担当,强调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久远。
时间无声,却改变着一切。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阐述正确义利观……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恢弘视野和战略思维,提出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方略既定,实践铺展。
从北京出发,跨越高山和大海,习近平主席29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4圈;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约290人次……5年来,中国领导人频密的外交日程,标注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崭新坐标。
从安纳伯格庄园到瀛台,从白宫到西湖,从海湖庄园到故宫,元首外交确保中美关系战略稳定;中俄元首20多次会晤,引领战略协作不断深入;倾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为世界拓开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一次次主场外交,展现大国领袖风采,尽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探索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途径,中国道路在世界范围形成示范效应——
2017年夏,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黎巴嫩青年艾曼·法基成为这一由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的学院的首届硕士毕业生。
令艾曼惊喜的是,他和同学们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勉励他们“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
对比一些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失序、社会分化加剧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近日,一则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邀请中国帮助制定国家发展蓝图的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一家机构为格林纳达量身定制一份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一个国家将关系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托付给相隔万里的另一国机构,除了信任,更多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可与发展模式的认同。
“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方案助力世界繁荣开放,合作共赢——
“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
2017年1月,作为首位出席达沃斯论坛的中国元首,习近平主席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进程指引方向。
“您的讲话将成为全球历史上的一个参照点。”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对习近平主席说。
观察家们认为,在逆全球化浪潮下,习近平主席的观点“被视为对经济全球化的标准界定,将之称为新的全球共识也毫不为过”。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路要去走才能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