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县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截至去年底,环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55公里,当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畅。 李卿 摄
实际上,环县不仅农用三轮车非法载人现象得到有效管理,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整体网格化管理模式。
环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军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以“1+1+3”为基础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在环县的21个乡镇设立了农村交警中队,由1名交通警察、1名派出所民警和3名乡镇干部组成。”后来,随着工作力度加大,环县上又从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先后招录了数百名交通协管员,形成了“1+1+X”模式。他说,这些交通协管员全部分配至各交警中队工作,主要负责开展辖区农村道路的隐患排查、路面巡逻、安全宣传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在顶层设计方面,环县还制定了《“1+1+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实施意见》,并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考评办法和交通事故约谈制度,与所辖21个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采取层层包抓机制,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李军说,环县已形成“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触角在组”的交通安全管理网络。通过明确乡镇主要领导为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农村交警中队5项职责,逐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有效改变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失管漏控”的现状。
环县木钵镇国道211线有18公里从该镇穿过。“过境车辆车速快,事故发生率高。”木钵镇农村交警中队长蒋继贤说,“如果发生事故,环县交警大队到现场就需要用30多分钟。”现在该镇交警中队在辖区能够做到五分钟内出警。不久前,木钵镇交警中队民警迅速处警,仅用25分钟成功救助了3名事故伤者,受到了当事人家属及群众好评。
“出警快、反应快、救援好,先救人后保护现场。”蒋继贤说,每个乡镇交警中队都有固定联系的吊车、拖车车主及卫生员,可以以最快速度,在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到来前为救援伤者节省时间。自从木钵交警中队成立后,各流动路面巡逻检查到位,各乡镇实行错时制,联勤联动,农村路段提高路面见警率,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