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人称“岔巴子婆婆”,现在大家都说“幸好有这些婆婆”
每天清晨,位于汉口台北路旁的宝岛公园内,总能看到一群戴着红袖章的婆婆们,她们围着湖边走边看,看见垃圾就捡起来,看见不文明行为就制止。这些年,由于公园内的鲩子湖治理得很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周边居民前来晨练、遛娃。这100余位平均年龄近七旬的婆婆们,自发地组成一支“银发护湖队”,8年来坚持守护着鲩子湖。
“银发护湖队”的婆婆们正在巡湖 记者周迪 摄
政府相关部门的作为,“婆婆护湖队”的协助管理,加上科学治理,三方努力,才有宝岛公园的今天。鲩子湖的“水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武汉城中湖综合治理的样板,甚至还有外地城市前来学习经验。
队员从8人发展到百余人
提起“银发护湖队”,有位婆婆不得不提——她就是这支队伍的组建者,已经80岁高龄的刘智修老人。家住湖边的她对记者说:“2008年、2009年,湖边每天有20支队伍跳舞,喇叭吵死人,还有打陀螺的,声音比电视机还响。”她回忆当时,周边住户许多人不敢开窗子,一是湖水气味难闻,二是噪音扰民。
于是,刘智修一面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一面开始组建志愿护湖队。2010年,“银发护湖队”成立,周边居民亲切地称她们为“婆婆护湖队”。
“刚开始才8个人,她就是我们第一批队员,”刘智修指着68岁的胡菊芳笑着说道。经过8年发展,“银发护湖队”已发展到100余人,2016年还被市文明办评为“最美志愿者团队”。
“我们平均年龄快70岁了,年龄最小的63岁。”刘智修说,队员从周一到周日分成七班,一早一晚各巡两次湖。
“我们就当锻炼身体,同时还能为居民做点好事,”队员叶桃枝笑道。她退休前是幼儿园炊事员,退休后参加了护湖队。
周四巡湖的组长叫万燕琴,她是一名老党员,当年在单位是劳模,曾获得过“三八红旗手”称号。她退休后,2011年加入护湖队,是第二批队员。
队员严菊安对记者说,有一次她正在炒菜,接到电话称公园有紧急情况,她丢下锅铲就来了。刘智修婆婆笑说:“婆婆志愿者们,都是召之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