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末的最后几天到9月初,是我们学校最动荡的日子,不断地有学生匆匆离开,头也不回,好一点的,还参加完军训,等把教材拿到手再走——每年教材都很紧张,这些学生到别的学校没有教材;不客气的,招呼不打一个,直接就不出现了。而对那些勉强招进来的学生,因为多数是职校生的分数,有的甚至比职校的分数还少很多,没有几个教师不皱眉叹气的:这样的学生怎么教啊?当然,有学生在手上,课照样得上,不至于下岗,可问题是,这样的生源也有堪称“严酷”的考核指标。不是说你生源差了,教育局、学校就降低要求——要求也许会降一点,但也只是一点,层层加码的高考录取指标不会减多少。而这意味着,平时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要层层加码,不可懈怠,教师的压力不会减轻,只会加强。
以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级为例,其中一个文科班30人——人不多,但总比关门强多了,这就是生源大战的战果,真正达到学校录取线录取的只有6人,剩下的24人,有的甚至比录取线低100多分。但教育部门和学校给我们班的一级高考录取指标是14个人,二级指标也有10个之多。就这样的生源质量,这样的指标是很难完成的,然而决定权不在教师手上,没有人会关注这个班的生源质量问题,关注的是你的总人数而已。另一个班是理科班,情况也大同小异。
这样的生源质量不但很难完成考核指标,就是平时教学也是困难重重:一首三五十字的诗20分钟都背不下来,讲了无数遍的知识点就是记不住。最麻烦的是日常教学管理,这些留下的学生大多厌学,难以管教,打架、谈恋爱、玩手机屡禁不绝,愈演愈烈。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不服管教,竟欲对老师行凶。这些问题就像堰塞湖,时时悬在学校上空,保不准什么时候就出一个轰动性的大事。负责具体教学管理实务的班主任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维稳竟然也成了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成了次要任务。
在这样的生源质量前提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流传一时的名言,且不说本身有不够正确的地方,用在我们学校,更是万万无法成立的。
无米之炊,再巧的手艺也做不出像样的菜来。没有一定的生源质量保证,再好的老师也很难教出多好的学生。殷伟荣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