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能力增强】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面对突发疫情更为从容
2010年8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曾陆续发现20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将消费者吓得不轻。
“当年发现的病例,在国内是第一次报道。”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所长甄世祺说,患者发病前24小时都吃过小龙虾,排除了导致肌肉溶解的化学物质后,只能归因于小龙虾。作为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目前依然无法检测。但甄世祺和团队不厌其烦地调查、取证、溯源,至今完成共计2600多种化合物的检测和排查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数据。
秦怀金告诉记者,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在艾滋、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技术能力显著增强,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更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徐建国表示,随着我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当突发疫情来临,曾经的恐慌和手足无措将离我们远去。
【应急体系建立】
从“零散不均衡”到“全链条流程”:传染病“防疫大堤”更牢固
秦怀金指出,此前,多种病原体诊断缺乏方法和试剂,产品转化偏低,大多数少见罕见病原体没有检测方法;我国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应急体系的建立,我国在传染病防治的“监测、筛查和救治”等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全流程的覆盖。“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加筑牢了传染病的‘防疫大堤’。”秦怀金说。
陈传宏介绍,传染病防治专项构建了国家级、区域级和临床机构的800家实验室,发展了症候群监测为基础的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化技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病原谱监测网络,形成了覆盖我国不同地区的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
在专项支持下,我国还依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独创了“国家-省-地市”三级传染病实验室分子分型监测预警网络化技术体系,建立了27个省级中心实验室和26个地市级网络实验室,根据各地监测病种,进行了分子分型技术的评估应用,实现了对所有地区的覆盖。
综合新华社